1. 郑伯克段于鄢(传:一·四)
(1)寤生,寤生,武姜对于孩子的脚先出来这一非正常经验现象的蒙昧以及畏惧,对孩子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其实换个角度,这也是人之常情,即使现代人,对于生孩子时候的某些异常事项,也会一直记挂心中,并赋予其特殊意义,比如一个孩子生下来就笑,父母亲人都会异之。
(2)多行不义必自毙,此言就是出自于此。共叔段密谋造反,并无实力,仅仅是自己任性而已,也没有人拥护,他的行为是不义的。相反,庄公具备名分,也有人拥护他,他的行为是义的。他对于太叔的行为一昧惯之,等其露出马脚,将其一举铲除,这是一种清除对手的政治计策。义与不义需要有与其搭配的实力,不然这样的舆论没有实际的力量。
(3)寤生是个懂法治的人,也是个灵活聪明的人。他知道“不到黄泉不想见”这句话的影响,但是也需要缓和与母亲的关系,不然国内的人会骂他。基于实际的政治影响,他在遵守自己说出的话的同时,也想了个聪明的法子,钻了自己的话的空子,天下人知道他这样的把戏,也都会理解他了。
2. 州吁之乱(传:三·七、四·一——四·六)
(1)卫庄公宠爱小儿子州吁,莊姜讨厌他。卫庄公宠爱而没有限度,给卫桓公造成了灾祸。李世民宠爱长孙皇后的二儿子李泰,把大儿子李承乾逼的造反。汉武帝经常说子不类父,最后发展成巫蛊之乱把儿子刘据害死了,父母往往宠爱更像自己的儿子,这其实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只有极其理智并有智慧的父母才能克制这种宠爱。
(2)大义灭亲,这个成语出自于此。石碏是个无情但有政治智慧的人。看到卫庄公宠爱的后果,一开始进行劝谏,庄公不听。等到桓公即位的时候,石碏就退休了。自己的儿子石厚和州吁来往密切,泥足深陷,石碏用计骗儿子和州吁去陈国,派自己的管家杀掉自己的儿子,从而清除叛乱。他的无情体现用计骗取儿子信任从而杀掉儿子。他的政治智慧体现在他早就看到州吁这一党并无发展,急流勇退,暗中操盘,迎来了新的政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