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周对自己的满意度
7分,前半段在北京,后半段回到门诊,过渡时间,整体安排比较松,再次回到了轻松平静的诊疗工作中。
2.本周的生活感悟和共修收获
感悟:安逸的生活无法呈现内在的真实,唯有与人的碰撞中才能暴露隐藏的部分。
共修收获:
周一的线上答疑,在张赟的问题和老师的答复中,收获了一句话——从成为什么人到做什么事。也就是经常在耳边的先做人再做事。在后面看到陈老师给支持助教的作业里后面一项内容,整个6个层面,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创造什么价值。反思到自己身上,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呢?我想回答是,成为什么样的人?分享者,传播者,引领者;做一件什么样的事?还医于民。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人人知医,人人自医,让每个人都能获得身体的健康,回归内心的平和。
周三大群里的教练,对孩子有情绪,放回到自己身上,自己这周带着一个病人(6号)调理结束后去北京走了2天,过程中对他身上的点(负面思维,评判,多疑多顾虑等)会有情绪,会嫌他是个麻烦,不太想理他,现在回顾,跟教练的情景何其相似。她是我自己,我不接纳自己的内在小孩,写到这里,心情还是有点沉重的。借助这个过程,也看到了这个部分,再慢慢接纳和整合。
回看周五和柔辰的教练过程,特别是在后半段,我发现在回答每一个指到核心的问题时,我的回答都是不会直接承认就是这样,而是回答成比之前好些(其实就是没做到,但是头脑不肯承认),来减少面对这个问题的恐惧,就像柔辰说的,头脑在恐惧,在逃避。这次,看到了。也通过后面大家的反馈,再次印证了。
“因为不真实,你不能诚实的面对自己所以不能深入。”“你只愿意和父母维持表面的关系,怎么深入?不深入怎么找到情绪的钩子?刚才问到你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你之前的方法基本是冷处理。”哦,原来,真实就是在有情绪时正面表达(无论正负面,不压抑)。接着便是三连问,“你心里想的敢说吗?有情绪了敢表达吗?敢为自己争取权利吗?”当时回答说都在尝试做了,现在再看,其实是没正面回答,不承认自己就是这样。现在再去回顾以前,确实回答都是不敢,都是憋着的,所以就不真实了。放不开,所以就不能做自己。害怕破坏关系,失去关系,被抛弃。也因此限制了自己,我需要找到这个幻象背后的真相,去体验,再穿越。
选择“忍”(不表达)是我的模式,我得保持觉知,知道了自己在“忍”,才能有新的选择(正面表达)。忽然对人格模式以及老师说的觉察多了一份领悟,有觉知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临在,与身体连接,才能避开头脑的防御,才能看到真相,才能完成疗愈和整合。
教练结束,看到云若姐的留言,问我对柔辰有没有愤怒,因为她感受到了。我回看云若姐感受到愤怒的点,我再去回看和回忆,确实没有觉察到,对那些点没有反应。再进一步觉察,我发现了我在用认同掩盖情绪(比如柔辰说我在父母面前不真实,是假人。我认同了她的话,我的认同也把面对这个回应该有的情绪给掩盖了,而且是非常快速的。)再对比之前陈老师说我用听话掩盖情绪,这两者何其相似。听话和认同,都是面对权威而言的,在权威面前,用听话和认同,来掩盖情绪,来换取安全,看到了这个点。
周六林老师的微课,对自己的型号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需要进一步的体验。
3.面对自己的关键时刻和自我觉察
面对自己的关键时刻是他人反馈时。觉察同共修收获。除此之外,还觉察到一点,这次跟诊回来,用药效果比之前要好,在面对病人的肯定过后,我觉察到内心欣喜之余,内心有点浮(骄傲),我意识到我的内心还是不稳定的,没有时时回归中正平和。另外觉察到一点,我努力提升自己医术提升临床疗效,在表面看来是希望病人康复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份,期待得到病人的这份认可,我还是在求认可。在模式中,我就还是被这份不安全感驱动着向前,没有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