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的《活着》,简简单单的一本小说,几次中断,拭去泪水鼓足勇气继续看下去。福贵,这个历经磨难的老人,暮年收获了内心的平静,不知该为他感到悲凉还是欣慰。实际上,他什么都不需要。
福贵出身富贵,青年时期把家产败光,从中年开始,他就完全被命运牵着鼻子走。进城给老娘请大夫遇到国民党军队抓壮丁,两年后九死一生捡回一条命,跑回家发现老娘不在了,女儿凤霞变成了哑巴。好在一家人重新团聚,这下安分守己的过日子吧。谁知这样一个小老百姓并没有得到老天的眷顾,一桩桩匪夷所思又叫人无可奈何的悲剧发生在福贵周围的亲人身上,他毫无招架之力,躲也躲不掉,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只是安慰人的傻话,谁能想到悲惨的命运之后还有另一个更大的不幸等待着你。张爱玲说: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的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福贵不想自杀,只是想像蝼蚁一样活下去,一家人踏踏实实在一起就成。可是他活得实在太过凄惨:儿子有庆为救人被抽血抽死——女儿凤霞难产而死——媳妇家珍病了那么多年最终受不了儿女相继逝去的打击也撒手人寰——苦命的女婿二喜被石板砸死——最后连七岁的外孙苦根也不放过,居然被豆子撑死。
这些人到底做错了什么?穷苦善良,最终逃不过死于非命的命运。福贵就是这样度过他的后半生,亲手将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埋葬,一个人了无牵挂,这反而成了让他宽慰的事。人活着始终抵不过命运。疾病也好,意外也罢,完全超出人的意志之外,没人逃脱得了。
可最后福贵仍然跟老牛一起活得有滋有味,算不算向命运抽了不痛不痒的一鞭子?他活得很硬气吗?不是,甚至有些猥琐。听到大姑娘小媳妇聊天,还要给人家讲“人生的道理”,讲完得意地笑。让人心生悲凉,却从悲凉中生出一丝无奈的微笑。
有个曾经深爱过的人问我:“人为什么活着?”我想了一下,回答他:“因为不得不。”他说:“为什么这样呢?那多无奈。”可太多事实就是这样,我有什么办法。后来不出意料的,大家形同陌路。如果现在他问我,有没有不甘心?我的回答是没有,只有深深的不舍。就像少小离家一样,再痛最终也必须学会适应。这是一种断舍离的疼痛,这种疼痛叫做成长。只是思念的潮水像影子一样追随着我,我又奈它若何。何况跟生死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我不会咬牙切齿跟命运较劲。我不是对手,没人是对手。跟现实讲和,也算是对命运的一种默默抗争吧。
活着,到底值不值得?
福贵觉得做人还是平常点好,我觉得他说得对。
像做菜,买菜、摘菜、洗菜、切菜、炒菜,一盘菜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最后入口也不过满足那么几分钟的味蕾而已;
像打球,收拾、出发、热身、开打、拉伸,收获的也不过浑身酸痛罢了;
像写一篇文章,经过观察、思考、构架、落笔、修改这么一番折腾,最后的成品自己也不见得满意;
像一个人一辈子,经过无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最后的归宿是那么一个一尺见方的小盒子;
......
突然,我想通了。
你的标准是什么决定了做某件事有没有意义。
要满足味蕾,那些工序就是必经之路;想提高球技,腰酸背痛就是在所难免;不愿舍弃思维的乐趣,那番折腾可以当做精神犒赏,总有一天会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希望一辈子过得有意思,必须与孤独和睦相处,“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一件件事组合起来就是这个人的一辈子,每件事都有一个结局,结局只是一件事的组成部分,就像死亡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一样,并没有好坏之分。某件事看上去结果不好,但你并不能确定那一定是坏的。如此心境下,金钱不能诱惑你,烦恼不能扰乱你,苦难不能打垮你。
除了必要的责任,把时间浪费在喜欢的事情上,你觉得值得,它就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