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错!孩子就应该跟妈亲
总会听到身边初为人母的妈妈们自豪的说,即使天天不在孩子身边,孩子也还是和自己亲。
是啊,自己用身体孕育,用血水哺育的婴孩儿,终是与自己血脉相连,心意相通。
但是如果当父母长年不在孩子身边,孩子心中对母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另一种感情就会上位——不是母爱,胜似母爱。
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忙工作、忙事业,把孩子的衣食住行全盘交给老人。包括我们这一代都有很多是隔辈人带出来的。
在隔辈人身边长大的有这样一种孩子:外婆或者奶奶已经取代了他心中母亲的位置,孩子对老人感情比对母亲还要深。
这是不健康的状态。
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决定着他长大后对待世界的态度。
和母亲疏远的孩子,大多为人较冷漠,对亲密的关系会感到无所适从,因为他的成长中没有这种体验。
和母亲关系亲密的孩子,在长大后处理人际关系时会更得心应手些。
2、可能给孩子带来错位生活
今天,我想从孩子的立场来谈谈和隔辈人的亲密关系若超出了本应有的界限可能给孩子带来的错位生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遵循应有的规则,任何超越界限或违背规则的关系,都会带来“疾病”。
小学、初中篇
小学到初中,孩子在老人细心的呵护下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没接触过家务活,没自己独立做过事情、做过决定;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做事没有条理;日子得过且过,没有明确目标,目光短浅;总想着天塌下来有人顶着。这时的孩子会察觉自己与别的孩子不同,别人总讲“爸爸妈妈”,而自己总是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代替。
高中篇
高中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此时随着隔辈人一天天老去,孩子的心中会不自觉的形成一种“愧疚感”,觉得老人为我付出的太多了。
爸爸妈妈的话在孩子心中会越来越无足重轻,甚至会产生忤逆心里。而这时,孩子对老人会无条件的顺从。
这就不难理解电影中有很多放荡不羁的小混混,只对从小疼爱他的奶奶唯命是从。
大学篇
到了大学,这些孩子很少对家会产生依恋的感觉,也很少跟父母沟通,偶尔打电话也是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诉说思念之情。
大学是以寝室为单位的小群居生活,隔辈人带出来的孩子在群居生活中或多或少的会有交流障碍,不知道如何打开正确的与人相处模式,这时的孩子因为社交的失败,会出现自卑、自责、自暴自弃等负面的情绪,更在这种负面情绪中迷失自我。
而孩子们往往会陷入自认为的“孝顺”中无法自拨,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和家人报喜不报忧。他会认为,家中老人岁数大了,不能再让他们为自己操心,从小到大他们为自己操的心还少吗?
可是难过的时候,孩子忘记了自己还有父母。
在情绪得不到宣泄得出口时,孩子会选择最简单得方式——恋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
隔辈人就这样生生闯入了孩子的认知世界,形成定势。最终取代了孩子父母的角色。
究竟是父母们太不负责任?还是老人们太渴望付出?
Bu t,你们这样做,问过孩子的意见吗?
在孩子没有选择能力的时候,你们就已经替孩子做好了决定,殊不知,你们已经篡改了孩子的人生!
社会篇
孩子步入社会了,这时隔代人在孩子父辈身上没有实现的希望,又转移到了孙辈的身上。
孩子们倍觉压力,只有不断的按照老人的意愿去走前方的每一步,因为他们不想让付出了这么多的老人失望。却忘记了问一问自己内心的声音。
孩子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孩子。这时,把自己带大的隔辈人已经老去。孩子们既要照料自己的家庭、照顾自己的孩子,还要兼顾隔辈人的身体情况以及精神状态。这使他们提前进入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常常忙的焦头烂额,顾此失彼。
但爱都是向下流的,生活的重心不自觉的移向了自己的小家。
离别篇
突然有一天,隔代人中有一个永远的离开了。孩子五雷轰顶,目若呆鸡,他们从没想过,生离死别会来的这么快,而且第一个离开的居然是自己最亲近的人。
可是他们忽略了,这个结局,早在人生关系被篡改的那一天就已注定了。
他们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怪自己没有照顾好老人,怪自己留给老人的时间太过短暂,怪自己连一声“再见”都没有来得及好好的说……
从此,他们夜夜与内疚为伍,用无声的泪水倾诉心底绵长的思念。最后,将深沉的悲痛化为了照顾健在的另一个老人的力量,随时待命,一有风吹草动,便奋不顾身的奔向前线——似乎这样做能弥补心中的遗憾一般。
岁月终会无情的带走本应属于时间的东西……当隔辈人中的另一位也永远的沉睡在了泥土中,孩子们又肩负起了照顾自己父母的责任……
3、既然“生”,就要“养”
年轻的父母们,你懂了吗?你们以为现在的缺席是为了给孩子拼一个更好的未来。却不知,孩子为此背起的“包袱”,任何人都无法卸载;而孩子失去的东西,你们倾尽一生也许都无法弥补。
既然选择了“生”,就要肩负起“养”,别让超越界限的“爱”,成为孩子一生的感情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