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的时候,加入了北京趁早读书会的21天写作训练营。初衷是想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逼迫自己写一点东西出来。而以我对自己的了解,我自制力不强,有人监督的时候事情往往做的很好。
先来一组数据,很高兴即使是在毕业论文写作周期最紧张的一个月,我还是保障了21天不间断输出。从没有一个粉丝和一个文章的简书用户小白,到现在收获了101个喜欢,和一些关注。不敢说东西写的多好,但是真的每一篇都用了心。
小的时候写过一些文章,现在看来多半是无病呻吟的东西。总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关注了很多喜欢的公众号,但是在北京趁早找新的时候却感觉自己真的没有一项可以拿得出手的技能。于是我跟自己说:要不先试着从码字开始吧。
初入小组的时候,看到大家文章的质量其实自己是很心虚的。因为很怕自己输出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怕得不到认可。但是渐渐地发现,还是要关注自己,保证自己在进步就很好了。继而也觉得如果自己输出的东西是经过自己思考的,并且能够表述出来就是有价值的。
到第六天的时候,写了我比较擅长的情感方向,写了跟妈妈的二三事之后,有一些认可,获得了一些信心。
而更多的时候,是苦于不知道写什么,也有写出来的自己不满意又删掉,反复斟酌然后再写出。偶尔也有文思泉源刹不住车的时候。总结而言,就是有自己擅长的地方,也有完全无力触碰的地方。
这21天我收获了什么?
1、第一天我不知道简书有Markdown模式,全篇都是没有分隔的大白文,但是看见别人的文章有,就一直在百度问,最终找到了解决办法。觉得自己好蠢。
2、更多的思考和周围人的关系。也发现自己擅长思考这方面的问题,几篇关于人的文章反响还可以。
3、写的关于爸爸妈妈的文引起了很多情感共鸣。
4、关注自己的内心想法,关于自己思考了很多。
5、群里榜样很多,觉得自己还需要更加深入的阅读,和更加深入的思考
6、认识到多面的自己。
7、意识到需要锻炼自己的一些能力:拆书能力、准确精炼总结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
感想
不可否认在第一篇文章获得500个阅读量的时候,我开始觉得一篇文章好坏是要用阅读量来衡量的,在第10天到15天的时候,写的东西阅读量起伏很大。而我也渐渐明白,观众们按需索取,并没有人关心非干货的没有情感共鸣的东西,但那些并不是你文章好不好的标准。
除了第一篇文章没有配图以外,其他的每一篇问我都尽量找跟文章有关的图。群里小伙伴推荐的两个网站的图片质量很好,另外在微博中关注的一些东西也非常棒,所以其实不是没有做事情的能力,而是没有想过怎么去做。
在开始推文后,我更加注重对看到的东西自己在脑子里进行一遍思考和分类,想着这个东西如果是我写我会怎么写。觉得其实对于收集图片、整理归档一些东西的能力是有提升的。
最终发现自己确实是一个需要被监督的人,自我管理能力还是比较差的。这种倒逼式的成长好像是对我最受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