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这本书对哈利·波特的解析是非常强的!作者约翰·格兰杰非常令人佩服!她真的有在书上给我们解析哈利·波特这本非常受欢迎的小说。老实说我看哈利·波特书跟电影合起来已经不下5遍,每次都单纯的觉得好看,至于它为什么好看?它有什么能够吸引着我的地方?我是没有深层次思考过的,而这本书打开了我的对于小说领域的认识,以前觉得非常懊恼的、听不懂的专业术语现在也是能够大致的理解到了,看不懂的名著现在也明白了它们为什么是世界名著。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书中的第一部分是讲述哈利·波特的写作方法的表层含义,我说说我所认识到的东西:
一:小说本质上就是给我们讲故事,并且要讲的好听,能把我们给吸引住,这里引入一个名词“叙述动力”,就是故事对我们的吸引力,哈利·波特之所以能够好好的吸引住我们就是有着它独有的吸引力。那就是对赛耶斯悬疑小说和狄更斯孤儿小说的灵活引用!哈利是个身世可怜的孤儿,他不仅没有父母的爱护,而且还有讨厌的亲戚对他残忍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每一位不需要治疗严重精神障碍的读者都会站在哈利一边,希望把德思礼一家关在楼梯间里。”让读者们对作者笔下的人物产生一种关心、爱护之意,特别是已做父母的成年人,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的母亲们。至于赛耶斯的悬疑小说的引用就更绝妙了,每一本哈利·波特,霍格沃兹的每一年都会有一个谜或悬疑出现,哈利、罗恩和赫敏一起去解开它。《哈利·波特》符合高明的悬疑故事的叙述动力要素,那就是:神秘悬疑,探究原因,恢复秩序。我们一开始就被悬疑、被面前这个无法解释的谜题所吸引。我们希望搞明白自己想不通的事情,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这是我们的天性!
二:“第三人称有限全知视觉”是我所觉得最有收获的一个概念了,我们看书或者看电影的时候常常自认为是上帝,什么都看得清,什么都知道,我们看穿了这篇故事、这篇小说的发展发展情节,慢慢的我们自然而然的就对它失去了兴趣,土豆现在毁誉参半的名声就是这么来的。但是罗琳女士不同,她给读者的不是众所周知的上帝视觉,而是只比主角看得多一点点的有限全知视觉,我们全程跟着主角走,自以为主角笨,实际上自己也没聪明到哪里去,一直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这“第三人称有限全知视觉”是将读者的眼睛放在主角的肩上、头顶,描述主角看到的东西,将主角此刻的心理感受、想法也描述给读者看,但是我们是书外之人,所以有着我们自认为的“上帝视觉”,然后这“第三人称有限全知视觉”就出来了。
三: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罗琳女士也运用的炉火纯青,系列儿童小说的一个关键点就是主角长大的问题,让不让他长大?怎么长大才会让读者觉得“他”长大以后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这个关键点罗琳女士处理得很好,哈利很顺利的、不突兀的长大了,他克服了自己的“傲慢与偏见”成熟的长大了。我们所有人都受自己对别人的成见所左右,往往会对自己偏见的对象无情到几乎是残酷的地步。哈利他在结尾的时候不再对自己所讨厌的斯内普教授抱有成见,他接受了自己奉为人生导师、自己最敬佩的邓布利多教授对权力热衷的背面,哈利成熟了,他长大了!哈利的成长就是罗琳女士对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美妙意外结局的巧妙运用。
四:受到英国文学诸多熏陶的罗琳女士还在《哈利·波特》中运用了很多其他的元素,比如哥特式的神秘主义、英国传统的寄宿学校故事、炼金术神话、讽刺、基督教义等等,但就我目前看到的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就上面写的赛耶斯悬疑小说元素、第三人称有限全知视觉和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三个给我的震撼是最大的,仿佛刷新了我的世界观,给我打开了文学小说等的大门,我感激于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