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题记
【前言】《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是我在kindle上面看的第一本书,前前后后也有几周,大部分是在去云南旅行的火车上面看的。
【梗概】顾名思义,这本书讲的就是一个人的朝圣。主人公叫哈罗德,他是一个刚退休不久的老人,他和妻子住在一起。本来平淡无奇的生活却被一个来自奎尼的女人的一封信打破了,奎尼是哈罗德以前的同事兼朋友,但是她患上了癌症,生命垂危。哈罗德在去给奎尼寄信的途中,遇见了改变了他后半生的加油站女孩之后,他踏上了征程,去看望奎尼。
【正文】我在看这篇小说时脑海里总是把哈罗德和莫琳和《绝命毒师》里的Walter和他妻子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性格和家庭实在是太像了。哈罗德性格温和,爱妻子却又从不表现出来,莫琳心中其实也一直依赖哈罗德,只不过因为他们儿子出的意外,莫琳在内心深处一直谴责哈罗德。在小说前部分,他们的儿子戴维一直穿插在两个人物的内心之中,起先我一直以为是戴维的冷漠,性格的偏激才导致夫妻二人的关系不好,但是看下去,原来莫琳之所以对哈罗德冷漠是因为她觉得他没有尽到做父亲的义务。始作俑者是一次“进水”事件,戴维在水里差一点被淹死,母亲在海滩上大叫快要绝望,而父亲在进水救人之前还在解自己的鞋带。自此之后,两个人的关系一蹶不振。而考进哈佛的高材生儿子也日渐沦丧,走上了自尽的道路。可以说,在没有收到奎尼的信之前,哈罗德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方面要囚禁住自己对儿子的思念,另一反面又要忍受妻子对自己的冷漠。
当他收到一个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奎尼的信时,他回忆起了以前工作时有奎尼陪伴的日子。一个矮胖并不起眼的女性,但是做事干练精准有条理。作为奎尼唯一的朋友,他们在一起愉快地度过了很多年。可是物是人非,几十年过去了,许久未见的老朋友却突然说自己快死了,哈罗德在去给奎尼寄信的路上想了很多,当他停下给一个加油站女孩讲述了这件事情后,女孩说了一系列关于信仰的事情。哈罗德突发奇想,自己要徒步到奎尼的身边,去支持她。
在徒步到几百英里之外的途中,哈罗德的情绪起起伏伏。刚开始他兴趣盎然,把朝圣当做一次旅行,自己内心充满希望,由于路途的遥远,加上他的年纪,他身体越来越差,各个部位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他渐渐对前途产生了恐惧。但在遇见那个斯洛伐克女人之后,他重燃希望,凑齐装备,继续上路。随着他走过的地方越来越多,认识他的人也愈来愈多。他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很多人加入了他的朝圣大军,他的烦恼与纠结也愈来愈多。最后,他拖着残败的身心到达贝克里郡,见到了病入膏肓的奎尼。
一路上,哈罗德见到了很多陌生人,向他们述说自己的故事,也听听他们身上发生个故事。巴斯那个穿着裙子、眼睛被人打肿了的男人;盯着奎妮的信看的肿瘤医生;那个钟爱奥斯丁、对着空气说话的女人;还有满手疤痕的自行车手母亲;那个坐火车去看运动鞋男孩的银发绅士;等那个永远不会回来的男朋友的玛蒂娜;还有那个从来没有离开过南布伦特的女侍应;还有维尔夫和凯特。那么多故事,那么多他不认识的人。大家都敞开心扉,向哈罗德诉说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说实话,在看见那么多人的故事后我才明白这个世界是有多么大,多么缤纷。我原来一直以为每个人都和我过着大致的生活,之后才明白,每个人的经历原来真的可以那么大相径庭。尤其是银发绅士,可能外表看起来他是那么地高不可攀,有礼节。但是他爱着一个与自己身份和年龄都悬殊的男孩子,甚至,他痴迷于舔他透过运动鞋暴露在外的脚趾。除了绅士、男孩和哈罗德,应该没有第四个人会知道了。一路上,哈罗德无私地分享着自己的故事,别人也无私地分享着他们的。说是一种交易,不如说是一种对内心的救赎,一种痛快淋漓地释放内心的过程。
【书评】我觉得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只用了一个故事,来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观念,无非于以下几点:信仰;坚持;人的现实性;现实世界的多样性;爱。
首先,信仰是贯穿整本书的,虽然哈罗德并不是宗教信徒,但没有信仰,就没有男主人公和病人双方的坚持。坚持,一个退休的老人,为了一个朋友能徒步走三个月,住在荒野路边,在遇见愿意搭乘他的好心人时能继续坚持,在被劳疾缠身时能坚持。作者似乎在呼吁,又似乎在暗示。的确现代的人们缺少这些品质,由于交通工具的盛行,生活的优越是使我们渐渐忘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忘记了“持之以恒”的精髓。霎时,我明白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另一层含义,发誓要登上峰顶去领略众山小。
那么人的现实性。在哈罗德的事迹被媒体曝光之后,很多慕名而来参与他的朝圣团队,他们其实并不了解哈罗德朝圣的真正的原因,以为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从众,一人从众,人人从众,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其中的涵义呢。但是哈罗德从来没有想赶他们走,虽然他内心清楚和这些人在一起会延误他的行程,但是他不愿意让别人失望和伤心,与其自己受苦,也不让别人为难,但是那些人却认为哈罗德年龄太大可能到达不了贝里克,于是自作主张,去看望那个素不相识的奎尼。说实话,我只能用mean来形容这些人。但是细细想之,正是这些人和哈罗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有信仰,有目的地为他人朝圣;一群是凑热闹,无实义地行走。
路途中多样的人的多样的经历构成的多样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多样的世界。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又有千千万万个“我”和“你”。只要你停下来听一听,莫琳,你就会发现其实没什么人是可怕的。对,因为我一直相信,在每一个刽子手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天使。
大概迫使哈罗德决定启程和坚持的很大一因素就是爱吧。对妻子莫琳内心深处的爱,对儿子戴维的爱,对朋友奎尼的爱。和妻子莫琳之间的矛盾已经有二十年,自从儿子死后,莫琳和哈罗德之间多了一堵心墙。虽然他们的距离只隔着一扇门,可是妻子的内心,却早已紧闭。在哈罗德离开的这段时间,莫琳才真正明白了哈罗德对他的意义。如果我们不能打开心扉,莫琳想,如果我们不能接受无法理解的东西,那就真的没有希望了。最后他们又一次牵起对方的手,走向海岸,两个小小的身影映在黑色浪花的背景下,越走越远。只是刚走了一半,肯定有谁又想起了那句话,再次激起一轮狂笑。两个身影就这样拉着对方的手,站在海边,在笑声中摇晃。看到哪里我才知道,没有什么隔阂是用爱与宽容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多一点爱吧。
至于最后见到奎尼的那一部分,我觉得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就算他最后没有见到奎尼最后一面,但是哈罗德和作者都已经成功了,至少在我看来。
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几个起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开始。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展开了新的一页,实际上却可能只是重复以前的步伐。他直面并克服了自己的短处,所以现在终于可以说他的旅程真正揭幕了
——题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