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真的很抱歉鸽了大家那么久,我是真的很想写一篇《小妇人》的影评,早点看艾玛(狗头)。但我想先把原著看完,这样写出的东西才为贴切,还有三百页我就读完了!
各位不妨先看下今天这部《爆裂鼓手》,也是相当不错的哟!
追求极致的代价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爆裂鼓手》中有最好的答案。
今天,我们来聊聊这部“暗黑系励志片”的典范——《爆裂鼓手》。
No.1
梦幻卡司
一部留名青史的电影自然少不了当红实力派们的加持,《爆裂鼓手》的阵容足以让你心动。
我们先来看看导演。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Damien Chazelle),1985年出生,毕业于哈佛大学,美国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
达米恩·查泽雷(Damien Chazelle)
或许您对这位导演的名字不太熟悉,但您一定看过或听说过他的另外一部作品:《爱乐之城》,凭借这部魅力十足的歌舞电影,这位85年出生的新晋青年导演一跃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得主。如今,年仅35岁的查泽雷就已手握两座小金人奖,可谓荣誉等身。即便纵观整个影史,这样的天之骄子也十分罕见。
“七提七中”的《爱乐之城》(La La Land)
在达米恩·查泽雷执导《爱乐之城》的前一年,也就是2014年,同样广受赞誉的《爆裂鼓手》横空出世,并且在次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获得了“两提三中”的成绩,对于这位出道不久的导演为观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更重要的是,《爆裂鼓手》奠定了查泽雷在电影界的地位。
《爆裂鼓手》获奖一览
作为“暗黑系的励志片”的典范,《爆裂鼓手》在演员选取上不可谓不用心:
主演:迈尔斯·特勒,曾在《新神奇四侠》、《无路可退》等高品质商业片中有过精彩演绎,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迈尔斯·特勒
另一位主演是一位老戏骨:J·K··西蒙斯,熟悉超级英雄宇宙的同学一定不会感到陌生,早在2002年,西蒙斯就在《蜘蛛侠》中饰演“戈登局长”一角。
J·K··西蒙斯
主要女角色由“女超人”梅利莎·拜诺伊斯特饰演。
梅利莎·拜诺伊斯特
No.2
影片浅析
影片中讲述了十九岁的音乐少年安德鲁成才的故事。如果将它视为传统的励志电影,那么它的故事情节将几乎完全落入俗套:初出茅庐的锋芒展露,中期阶段的艰难坎坷,最后成为人生赢家。如此通俗的剧情无非都是传达一个道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实际上,单论电影情节发展模式,许多名垂青史的电影或多或少带有这一影子。就连鼎鼎大名的肖申克监狱的故事、威尔·史密斯的《当幸福来敲门》也脱不开这个套路,然而《肖申克的救赎》中加入了关于“救赎”、“自由”的元素,当幸福来敲门中蕴藏了“亲情”和“爱”,两部作品因此成为了经典名片。同样的,除了情节以外,《爆裂鼓手》中的励志成分显得有些非正常化。影片最终以安德鲁超凡飞升的表现作结,做出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使得影片存在多重解读方式的可能。这部影片究竟是励志剧还是悲剧?掌声的意义何在?而我们在庆祝什么呢?《爆裂鼓手》第一次将寻求巅峰的人拍成一种真实的样子:孤独、愤怒、极端,但伟大——是的,就是伟大,世界本就如此:不会因为你和蔼可亲就给予你桂冠;亦不会因为你是恶魔而摒弃你的荣光。
或许有人会发问:“伟大能得到什么?”答案会很残酷:很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但伟大本身,就是生命最高的体现。“我并非为了鲜衣怒马,更非为了衣锦还乡,你有你的道德,我有我的疯狂,我只是想遵循自己的内心,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成为一刻被铭记的瞬间,这本身就是对自我价值的崇高体现。”
关于人物,我们先来谈谈极具争议性的音乐教师弗莱彻。如果说弗莱彻是良师,那简直就是扯淡:他偏执而又极端的教育方式容易让人把他理解为一心为琢玉的究极严师。他在追求极致艺术中堕入了黑暗与疯狂的一派,用虐人、虐心的方式施教于人。在《爆裂鼓手》前中期,观众有所思考的或许只是他教育方式是否妥当,是否合理的问题。所以在后期弗莱彻离开学校以后与安德鲁的相遇长谈,让人习惯性的放下戒备,正当我们准备迎接弗莱彻的转变,变成一个主流认可的励志良师之时,弗莱彻来了一个反戈一击,令人意外的选择了复仇,这样的转折使得这个本有扁平化趋势的角色再次被黑暗充斥立体了起来,他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严师,他甚至还是一个阴暗的入魔者,一个偏执的天才艺术家,艺术的疯子。
而我们的男主人公安德鲁在弗莱彻极端的点化之下最终也达到了入魔的状态,逼出了自己最大的潜能,像老师弗莱彻一样朝疯魔这条道路的方向越走越远。安德鲁在家庭饭桌上的表现且只是艺术新人的一种自命不凡,而到了后面为了甚至练鼓和女友分手,他已经彻底入魔。而正是在这样极端的自身要求下,安德鲁的艺术潜能方才得以彻底的爆发,他身上和弗莱彻相似的艺术野心和不惜代价的劲头最终在弗莱彻点化下彻底膨胀,安德鲁让手下的鼓填饱了自己的血,燃烧生命追求艺术之巅,换取了极致的艺术成就。
梦想的光辉,现实的冷酷,人心的尺度以及人性的险恶,坚持、付出与收获,这一切的一切都在《爆裂鼓手》中被微妙地呈现。安德鲁没有屈服,他在舞台上展示了自己曾经拼命练习的一段段鼓技,让导师也为之动容。这正是全片想要告诉我们的:无疯魔不成活。
作为一部节奏紧凑、人物冲突激烈的电影,为了更清晰深刻的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人物情绪,导演大量运用了特写镜头。依靠演员精湛的表演将人物情绪无限放大,同时也牵动着观众情绪,推动剧情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安德鲁敲鼓的镜头中,大多都是特写安德鲁被汗水浸湿的头发和狰狞的面部,而手持拍摄的晃动感也表现了人物累到恍惚的精神状态。还有对飞快抖动的鼓棒和被敲打着的鼓的特写镜头的来回切换,侧面让观众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安德鲁愈加激烈的痛苦和不甘屈服的倔强。还有在展现魔鬼导师弗莱彻的辱骂式教学时镜头给弗莱彻特写让破口大骂的他宛若魔鬼一般,将他的毒辣和残暴刻画的淋漓尽致,而队员的咽口水动作,低头默不作声,小胖子害怕的表情,从乐器中流淌在地上的水……这些大量的特写镜头,使他在学生们眼中近乎严苛的形象更加突出,也突出了安德鲁所面临的毁灭式成长。推移镜头在展现人物心理上也起着重大作用,例如在弗莱彻肯定安德鲁的表演时,镜头逐渐向安德鲁面部推移,展现他茫然的脸部,让人体会到此时他内心不稳定的情绪和忽如其来的小惊喜。种种镜头的堆积塑造了一个19岁歇斯底里和对梦想的怀有无限偏执的安德鲁。
调节夸张的红绿对比度让观众稍稍有些不适应。康纳利的绿色条纹T恤与坦纳的红色短袖造成了明显的视觉反差,而相反,主角安德鲁大多穿着黑白色的服装,弗莱彻则全片穿着黑色。在强烈红绿对比度下的两个黑白身影,冥冥中就安排了两人的“宿怨”。同样,对比度的反差让人物的皮肤显得真实而细腻,加强了人物脸部细节以及微表情的捕捉,更利于反映人物心理和刻画人物形象。最关键的则是加强了主角红色的血与周围绿色的鼓架的反差,以此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配上对架子鼓夸张的灯光,加强了类似舞台的艺术效果。
正如弗莱彻所说:“我是去逼他们突破自己的极限的,我相信,这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也许弗莱彻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只是在引诱安德鲁上钩,从而彻底毁掉他的音乐梦,但这些话也是他在之前在学校时想对安德鲁做的。弗莱彻把安德鲁从全国最好的音乐学院毫不留情地踢出,安德鲁让弗莱彻培养大鸟的梦想破灭。安德鲁的回头继续打鼓和让他惊讶,在强大的愤怒和不甘下打出最顶尖的solo的安德鲁也满足了他多年的心愿,两人在艺术中摒弃个人恩怨,那一刻开始,他们是彼此的知音。他们相互倔强却又都离不开对方,最终两人的心愿都得以实现。
或许两个将彼此推入深渊的人相互凝视,便是照亮一切的火光。
No.3
后记
“《爆裂鼓手》一个什么类型的电影?”自影片上映以来一直是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有的观众从主角安德鲁的成长历程中觅得启发,认为这是一部励志佳片;亦有人将重点聚焦于弗莱彻身上,对于他那种对于艺术的极端追求不予认同,甚至觉得带有些惊悚的元素。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问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由于影片本身的风格争议以及导演设置的开放性结局,使得不同的解读角度都显得合理。或许有的观众不太喜欢这样模棱两可的结果,但我认为这恰恰是《爆裂鼓手》的高明之处:以剧情调动观众去思考,形成不同阵营的粉丝,二元对立之下使得电影更具生命力。我们都知道“矛盾是促进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影史上从来不乏昙花一现之作,但这些影片的结局往往都是被遗忘,或光辉不再。唯有那些具有鲜明特色,值得人们长期去思考、去研究的电影才会名垂影史。《爆裂鼓手》便是这样一部给予观众启发的电影,因此它能成为粉丝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就显得理所当然。
他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