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又开始捡起放了很久的《古代汉语》,收拾书的时候看到了《鲁迅小说全集》,想起了舒明月老师关于读古文和现代白话文比例的说法。读古文对提升文笔最有效,鲁迅和张爱玲的小说都值得一读再读。
真正好的艺术是需要刻意模仿,刻意练习的。我对自己的浮躁羞愧难当。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很少有重读的时候,这绝对不是一个好习惯。浮光掠影粗读和欣赏所带来的收获绝对不在一个层次上。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说下我重读的感受。
我只记得祥林嫂悲惨的命运了,像那些看客一样我只知道她是因为儿子的死自责失望最终疯癫死亡的。但其实不完全是这样。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先生曾这样说过,并且说过一个都不原谅的话。 的确,有什么理由去原谅那些黑暗呢?
我觉得祥林嫂死于恶意,死于迷信,死于被排斥,死于心碎,死于不被同情,死于失望和绝望。自杀是最高的哲学问题,当一个人的精神苦闷大于身体痛苦之后,死亡反而成为了最好的解脱。可见精神痛苦是可以置人于死地的。
祥林嫂的命运的确值得同情,不但是在那个时代。回头看即使在今天也有不过时的地方。她第一次到四叔家做工,是刚失掉丈夫,瞒着婆家跑出来的,为什么宁愿跑出来也不愿待在家里?可见是不受欢迎,或者因为有阴谋她不想成为这牺牲品。的确是有阴谋,旧家女子守寡后好像命运更加悲催。这里祥林嫂的命运就是被婆婆霸占了自己的工钱,然后等于把她卖给了山沟沟的贺老六,然后所得彩礼钱给自己的儿子送彩礼娶媳妇办酒席!没人在乎她的命运,她拼命反抗,拜堂时候大约想命归黄泉所以才装上案角,可见她心里是有些旧有道德束缚的。
小说并没有写再嫁的这个人的具体情况,只说他有力气,年纪轻轻,可是居然就患了伤寒死去了,留下一个两岁的儿子。家里没有婆婆,祥林嫂又能干,日子仿佛可以继续下去,可是春天里儿子居然在自家门口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被狼叼走了。她的生命力被夺去了一大半,从第一次进门做工,“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到“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先前那样精神了”。可见她一生最幸福快乐的一段时光已经过去了,命运已经把她抛弃。
有一位作家曾经写道,狮子死去蚊蝇回去洗血,人若是遭遇不幸,旁人也像蚊蝇一样以听取别人的不幸遭遇为乐。别人的痛苦和不幸就是他们引以为欢乐的血,他们像蚊蝇一样肮脏龌龊毫无同情心。暴露自己的伤口给他们看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侮辱。可是作为最底层生活的祥林嫂是想不到这些的,她也许本来还希冀他们的一点同情罢。善良的人总是对别人怀有不可抑制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直到他们听厌倦了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又开始拿她额角的伤疤寻开心,直到柳妈让她用自己的积蓄去捐门槛,她似乎觉得困扰自己命运的问题解决了,旧有的贞操和妇德观念深深攫住了她。可是祥林嫂依然在祝福的时候被呵斥,“你放着吧,祥林嫂!”
她终于被排斥在了整个圈子之外,人们嫌弃她,排挤她,把她视为不祥,“谬种”,命运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关于灵魂的是否真实存在而压垮了她的灵魂。在祥和的祝福声中死亡,大雪纷飞,很快不会有任何人记得她。
“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