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次参加户外徒步活动的小白来说,当天的感受就一个字:累!之后几天的感受也就一个字:酸!幸好平常还算是经常锻炼而且一直坚持的,所以小腿和脚丫一点儿也不觉得酸,酸的部位转移了,居然在胳膊和屁股的肌肉上!朋友嘲笑我说,你这反应太逗,一定是爬山手脚并用闹的。想想看,这个解释还是挺能站得住脚的,可不是嘛。
想起误入这次活动是看了单位工会的公告,当时看了公告还担心地问了下发活动通知的同事,这个对体力有要求吗?她狡黠地笑着说,没要求,只要不是老弱病残就行。我一想,那没问题,我肯定符合条件啊。于是,就极其不以为意地报了名,结果,爬山那会儿才发现自己是挑选了一条怎样高难度的路线啊,简直是“误入歧途”嘛,便决心回来后一定要写篇详细的感受,至少也能让小白们客观地评估一下自己的实力,不至于半道体力不支,无功而返。
先来说说我这次徒步的一些技术性数据:
路线:香八拉(香山八大处拉练的简称)经典路线
沿途经过:上:好汉坡—望京楼—鬼笑石—翠微顶;下:翠微顶—猴子爬—八大处。
高度:总爬升700米
距离:约16公里
时间:早上9点半至下午5点
其实当时看到这些数字,我就应该能够客观地评估出这次活动的难度指数。距离并不是最让人望而生畏的,最难以逾越的是路线,尤其是好汉坡那一段。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一定想象不出这也叫做路?竟然是自己可以一步一步爬上去的?同行的人说,所以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就成了路。我当时只觉得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尤其是站在半山中看,向上高不可攀,向下深不可测,看着几乎成一条直线的陡崖,会突然联想到如果在山头埋伏一批人,做个伏击,那么结果会是……
这些都扯远了,先把最实用的建议说完,再说感触才是。
首先是穿着,针对夏天的特点,防晒+舒适+适于登山是最需要注意的。帽子是个不错的选择,即使不戴帽子,你也打不了伞,一来你没有空出的手可以打伞,二来在山上打伞,如果遇到刮风、打雷、下雨这样的天气,其实还是有一些危险的。衣服最好选速干的那种或者带两件上衣(不过不一定能有地方及时更换),要不然不用几个小时你就跟从水里捞出来的差不多了,风再一吹,除非身体抵抗力好,否则相当容易感冒。如果不是完全暴露在烈日下(比如我这次爬山属于基本在岩石丛林中行进,阳光几乎全被树挡住了),不建议穿长袖防晒衣。因为本来天气就很闷热,捂得太严实非常不舒服,还有中暑的可能。为了防晒,可以在胳膊上多涂一些防晒霜,或者戴那种专门的防晒袖(骑行的人都知道)。据同行的专业人士说,防晒袖宽松透气且防晒效果极佳。虽然夏天大家都想穿的少图个凉快,但是徒步爬山的话,还是别穿短裤了,七分裤或者长裤比较好,可以对腿部起到保护作用,比如防止蚊虫叮咬和防止爬山途中万一出现的磕碰等等。至于鞋,我一开始没注意,心想不就是运动鞋么,后来发现还真不是这么回事,普通的运动鞋吧倒是也没什么大碍,但是相对来说,如果是平地徒步还好些,要是爬山,尤其是爬野山,那些凌厉的岩石对鞋子外侧的伤害可不小。而且,普通的运动鞋不像专门的徒步鞋或者登山鞋,鞋底的摩擦力没那么大,踩在岩石上会稍有一些滑和不稳的感觉,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在某些路段,我当时都是手脚并用“爬行”的。虽然同行的人说我这样连续有蹲下和站起的动作,会让膝盖比较累,但是我想至少会让我觉得比较稳当,不会太害怕。所以说,鞋子是要选好的。
接下来说说装备,像我这种户外小白,自然是什么装备也没有的,但是同行的人向我介绍以及我自己这次的体会,感觉有这么两样东西备上是有好处的。一是登山杖,这个主要是在下山的时候用,可以减少下山时由于惯性对膝盖的冲力。比如我就很明显地感觉到下山的时候有一点点不受控制,所以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上山容易下山难不是没有道理的。二是湿巾。纸巾和毛巾大多数人都会带,擦汗什么的,提醒大家带湿巾主要是在不能及时洗手的情况下对手稍微起个清洁作用。比如登山有时候要用到手,手会特别脏,比如路上吃一些比较粘手的东西,吃完手特别不得劲。这时候你就会想到被你忽略了的湿巾。
关于路上带的食物,水是最重要的。我刚开始预计不足,只带了瓶500ml的运动型饮料,后来发现完全是不够的,在路上买了两次水。当然,路上能买到水其实也无所谓,无非就是贵一些,我只是提醒大家水是你在户外徒步中最需要的。那么接下来,是选择矿泉水、普通饮料、运动型饮料还是自制盐水呢?因为我曾经看到什么地方说过,运动后出大量的汗,以氯化钠的形式带走了一些钠元素,所以喝盐水是为了保证人体的钠离子平衡。不过同行的人说,喝盐水自然是没问题,不过这种户外登山,运动量还没那么大,还没到要补充盐分的地步,所以矿泉水和运动型饮料都是可以的。至于吃的东西,我的切身体会只有一点提醒,就是除了中午自己准备的那顿饭之外,尽量多带一些分装的小食品,以便路上随时补充体力,否则除了找其他人要,饿了真没可吃的。(当然在特别累的时候,可能也会觉得完全不想吃东西,这个另谈。)我又问同行的人,是不是带些小块的巧克力有助于迅速恢复体力,但是据说巧克力这东西得吃完两个小时后才会发挥作用,所以这个还待证实。但是不管怎样,带些管饿、易携带的分装小食品绝对是有备无患。
这次户外登山,可能是因为第一次的缘故吧,感触还真有不少。比如好汉坡那段,我觉得是我那天觉得最最艰难,最最想放弃的一段路程,后来坚持爬到了山顶坦白地说不是因为我的意志力有多么的强,如果能放弃我一定早放弃了,而是因为在中途的那种状况我根本没法后退,向上爬尚且还要跟着前面的人开辟道路,向下退连个先驱者都没有,只能硬着头皮往上走,硬逼着自己给自己希望。汉语中有一个成语“破釜沉舟”,人家那会儿是自己断了自己的后路,而我是实际上就是没有后路,但是结果都一样,只能顽强地朝前走。所以说有些时候之所以前进其实是因为没办法后退,而不是像我们以为的所谓的那些太杰出的意志品质。
比如我发现激励是一种特别重要的精神力量。像我在极其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多亏了同行的一些人一直在给我鼓劲,或者对我说这个小姑娘真不错,加油,没多远了,或者走得稍微远了一点就回过头看看我,必要的时候提醒我注意安全,拉我一把,或者一边走一边跟我说说话,降低我对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山顶这件事的关注程度,或者说坚持爬上山顶的人可以有西瓜的奖励。总之,虽然是一样的艰难,但是激励却让我感受到周围有很多人在帮助你,这也正是户外徒步这种活动要加入组织才有乐趣和能坚持下来的原因吧。
再比如我发现先经历艰难后体会轻松会更加感受美好。自从经历过好汉坡的那一段,后面的所有路程,甚至包括下山的猴子爬,我都没有觉得有任何障碍,甚至在走平地的时候觉得脚步是如此的轻松。若是相反,先让我一路坦途大道之后再猛然提高难度,我觉得自己一定是难以承受的,或者说即使也能坚持下来,感受也一定没有先艰难后轻松的好。这是人们很奇怪的心理预期在作祟,但是这种心理预期却很难避免。
还比如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参加这次户外徒步的有不少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他们的体力要明显好于年轻人。在年轻人中,我的体力似乎算是不错的,一路都属于在前列而且速度比较快的类型,但是和我速度差不多的,除了几个专业进行户外运动的年轻人之外,其他都是些四五十岁异常有活力的中年人。其实这也变相地告诉我们,是否年轻与年龄大小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不保持运动,别看外表年轻,身体已经开始一点点老化了,想想还是相当有危机感的。
这次还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用我的话说,一个是两只小狗跟着一起拉练的故事,一个是拎着一袋垃圾走了几公里的哥们的故事。那两只小狗是活动组织者自己家的小狗,一个六岁,一个才一岁,我上面说我感觉到激励的作用非常大,那激励其实也有小狗的份。到山顶之后,活动组织者开玩笑地跟大家说,我家的两只小狗都自己上来了,没让人抱,你们可别连小狗都不如呀。还有同行的人跟着调侃说,这两个小家伙,没成想今天也跟着大伙儿一起拉练了一把。另一个哥们的事情更逗,中午大家聚餐完把垃圾装进了垃圾袋,因为垃圾袋是没法降解的,那个哥们就一路带着垃圾走了几公里,直到最后下山到八大处那儿看到个垃圾箱才把垃圾扔到那里。我当时就嚷嚷着说真该给他写篇报道,瞧瞧这环保意识。虽然垃圾本身不重,但一直拎着走这么远好像也不那么容易不是么?
第一次户外徒步,最大的感受还是自己对自己刮目相看了一次,16公里,想都不敢想,居然走下来了,一星期,或者几星期,走的路应该都没这么多吧?还有就是其实学习无处不在,若没有这样的经历,若没有有经验的那些同行的小伙伴,我哪能一条一条地列出那些经过自身或者他人验证的建议?所以说,多经历,多思考,进步就在潜移默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