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自1997年面世之后,畅销不衰,获得了冰心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协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并入选“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最难得的是,这本写给青少年读者的童书,也能让成年人湿了眼眶。
“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 作家用真实而柔软的笔调,让读者和书里的男孩桑桑一起爬上高高的草垛,望向油麻地的那一片草房子。在那里,我们用自己的眼光看到了久别的童年、早已模糊的单纯美好,也透过桑桑的眼睛看到了少年窥见的成人世界。
易碎的美好,永恒的离别
小时候,我们以为一切问题都能用长大来解决,就像一切结束的故事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离开的人都会去而复返。长大后,我们发现一切并没有如我们当初所想,才终于承认并接受了生命的不圆满。
开篇是桑桑的离别,他即将随着父亲的升迁,离开生活六年的油麻地草房子。他告别了熟悉的人们,而一些人在他之前先说了告别。
柔弱的纸月离开了。她突然的离去,就像她突然的出现,带走了她和桑桑朦胧的无法言说的少年情感。那样的画面不再有了,小小的纸月天不亮就出发,沿着草木丛生的小路走向学校,哼着歌,偶尔采一朵路边的小花。
美丽的白雀离开了,早在春天还未降临前。一段始于书信的爱情也终于书信。小信使桑桑偷偷拆开的信,落入水中模糊了字迹,幻灭了白雀与小学老师蒋一轮的爱情。没有人知道里面写了什么,就像没有人知道白雀离开以后的故事怎么写下去。只有蒋一轮在河边一遍遍吹着《红菱船》。
与草房子纠缠半生的秦大奶奶也离开了,为了一个落入水中的南瓜。没有人知道她在那一刻想到了什么,留下她的艾草年年茂盛的生长,仿佛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幽幽散发着苦味的清香。
静谧的苦难,隐忍的疼痛
草房子的生活并不富足,孩子们一年到头只有冬夏两套衣服,到了春秋要么大汗淋漓要么瑟瑟发抖,只有杜小康总有与气温适合的衣服。
红门的兴盛引人注目,红门的衰败却仿佛无声无息。那个永远考第一名,永远干干净净的骄傲的杜小康,终于辍学跟着父亲去荒芜人烟的苇荡放鸭。冬天,他回到学校门口在雪地里摆摊,平静地把东西卖给曾经的同学们,浩浩荡荡的芦苇荡里只剩下孤独的巨大回响。
外在的条件固然艰苦,更有一些磨难附加于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秃鹤,因为不明原因的秃头被人嘲笑;纸月,由于说不清的身世而受人欺负;细马,一口外来的南方口音无法与人交流只能辍学;即使桑桑,也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生死考验。
书中那句话或许是一个隐喻,“孩子们艰难地走出校园,然后像一颗颗黑点,散落在雪野上了”。
故事里的成年人也并非无所不能。他们有时候自私、怯懦、挣扎,隐忍着疼痛藏匿那些不愿提及的过往。小学校长桑乔从来不提自己曾经是一个猎人以及花了很大力气才纠正了口吃。女老师温幼菊日复一日的熬药以维持羸弱的身体。蒋老师因为家境贫穷失去了原本属于他的爱情。没有孩子的岳二妈害怕过继来的细马占了他们的两间房。
纯美的世界,坚韧的成长
以上都是一个成年人过于悲伤的联想,书里呈现的终究是清澈的善良。
当病重的桑桑带着妹妹去城里玩耍,背着她在落日余晖中一步一步登上旧城墙,也一步步走向了成长。
作者为每段故事都尽量安排了圆满的结局,满足我们对幸福的渴望,让那些在绝望中蔓延生长的希望得以稳妥的安放……故事就这样在一片美好中结束,让人回味绵长。
白雀临走前,在桥边的大树下,将一包她写给蒋一轮的信,全部交给了桑桑,然后,用手指轻轻撩了几下桑桑散乱到额头上的头发,说:“这些信,一封一封地,都是从你手上经过的。但,它们在以前,从不属于你。现在,我把它们全部赠给你了。你长大了再看,那时,你才能看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