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关系,不是依靠也不是爱恋,而是一种依靠的并带有爱恋般纯粹的感觉。依恋,偏向于依靠依存,其实是一种真正的依靠关系。
依恋理论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婴儿在生长过程中,至少需要对一个成人抚养者有安全的依恋关系。人类虽然很强大,但人类一出身却是所有物种中最弱小的。那么,婴儿依靠什么来存活呢?去依靠谁呢?谁去帮助他呢?如果没有父母对他的爱,他能活得下来么?
因为他必须依靠成人对他的抚养,他才能获得自己的生存资源。
研究表明,1岁左右的孩子约有70%是和母亲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其余的30%则是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长大后会表现为人际交往困难,也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和退缩的状态。
婴儿期形成的依恋关系类型,对人有持续一生的影响力。有什么样的依恋类型,以后大概率会有什么样的恋爱关系,同样也会表现出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也叫焦虑抵抗型),基本是一一对应的。
在心理学中,有两个名词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一个是佛洛依德的“童年决定论“,另外一个是客体关系和心理动力学里提到的“强迫性重复”,你的人生其实不是你自己掌控的。
人不是自己的主人,是由早年影响你的人来替你做的决定,让你无意识的不断去重复。如果父母意识到自己本身存在这一点问题,要去尽力去改正,同时不能让孩子再陷入这样的重复中。及时发现,及早干预,及早纠正。
依恋的重要性主要有三点:
第一,依恋关系来自于孩子和主要抚养者的相处模式
第二,依恋关系直接影响孩子以后的亲密关系(特别是婚姻)的形成和模式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方式,和孩子长大后形成的亲密关系,这三者是一脉相承的,具有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父母的养育方式是因,是第一环,决定了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方式,最后依恋关系就变成了恋爱模式和亲密关系,这就是果。
第三,依恋关系决定了孩子整个童年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建立。
油罐理论
每个人的心里有两个“油罐”:一个储备乐趣,热情;一个储备爱。和身体活动消耗体力一样,每天我们的心理活动也要消耗两个油罐的库存。如果油罐库存足了,我们的心理和情绪就动力强劲、做事比较游刃有余;库存如果短缺,我们就会出现心理问题,继而引发行为问题。
那么这个油罐理论和依恋关系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之所以很多时候有情绪问题,是心里面爱的油罐空了。因为只有当我们自己满足了,才有能力去和外界愉快的合作。所以很多时候,当夫妻发生矛盾的时候,只要把爱的油罐充满,冲突就不存在了。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亲子关系。
所以在孩子的教养方面,父母最大的任务就是给孩子心里的油罐去加油,不断的去充满。爱的油罐有出有进。当孩子面临挫败的时候,当孩子第一次上台表演紧张的时候,当孩子第一次和别人争执受委屈的时候,都是需要调用心里的能量去应付这样的状况,所以父母要不断的给孩子爱的养分。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从第一天开始就需要大人给他灌输爱的能量。能量越多,孩子表现就越好。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人在最初几年得到的爱的能量,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最初孩子的油罐就是漏的,那么以后怎么补充都补充不满,成年后的补救有用但难度大,因为要先修好这个油罐。
依恋对应关系的形成
父母和孩子依恋关系的形成,不在于你怎么想,而在于你怎么做。
想法动机往往和做出的事情往往不是一回事。父母的抚养方式最主要的是看你和孩子的互动关系,而不是非得亲亲抱抱。举个例子,按时喂养还是按需喂养就能很好的说明你到底爱不爱孩子。爱孩子就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陪伴他。
辨别家长抚养方式主要有两个维度:情感的高低,控制性的高低。
对应四种抚养方式:
情感高控制高——民主型——安全型依恋关系
孩子能感受到爱和要求,两者缺一不可。爱太多,孩子没有边界;要求太多,孩子就没有能量。爱和要求也是心理学家看待孩子的两个主要视角,这两个视角一定是形成交叉互补的关系。
民主型家庭是推荐家庭,这类家庭的父母通常是稳定从容,内心充实,对父母的人格要求很高,非常难得,也是每个父母的奋斗目标。
情感高控制低——溺爱型——焦虑抵抗型依恋关系
孩子是一种无能和无力的状态,专制型家庭一般都会有溺爱的情况出现。老人如果偏溺爱,父母就会偏专制。
情感低控制高——专制型——焦虑抵抗型依恋关系
孩子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家里一言堂。
焦虑抵抗型的父母通常是尽心尽力,自以为是。很多父母不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也不知道孩子的想法,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盲目的培养孩子。
孩子在童年会形成自我,自我是怎么形成的呢?最开始当孩子在摇篮里的时候,通过哭声就能支配周围的人,所以孩子就会形成全能感,心理学就叫假性自我。这种状态不能持续太久,当孩子一岁后开始大人就会开始对他有要求,这就是孩子社会化的开始。孩子心里是不愿意的,所以孩子会进行各种反抗。假性自我需要被打破,通过给孩子立规矩,形成真性自我。打破过程通常是在孩子3-6岁,如果环境过于动荡,假性自我中自恋的部分就会留下来保护自己。假性自我没有被打破的孩子通常比较固执,自恋,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情感低控制低——放任型——焦虑回避型依恋关系
孩子是冷漠型,对世界已经放弃。很多人童年受过伤,就是呈回避型状态。回避型的父母是无可奈何,不抱希望,通常也是回避型。让自己心理的荒漠长出绿洲,可以通过学习或求助心理咨询师。
孩子的依恋和他以后的婚姻关系
安全型的对另外一半不会看的太紧,不会去控制对方,可以自给自足。
抵抗型的太作,靠近就推开,远离又拉近。内心不相信对方可以给他想要的,但又想要对方给他,是一种神经质的状态,内心极度不安全。
回避型中的一类人不会去找伴侣,对一切关系成回避;第二类结婚后也是形式婚姻,没有太过于浓烈的感情。
人不可能去改变别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去影响别人。
关注内心,悦纳苦痛,重塑自我。让心去连接孩子,让爱去解决一切。不要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对方,不要以爱的名义去放弃对方,要爱的名义勇敢的去面对这一切,去解决问题,给孩子一个更好的人生起步阶段。
重点其实就是一条主线: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对应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关系,从而影响他以后的亲密关系,特别是婚姻关系。
对照课程可以看看:1 自己属于哪一种父母类型;2 梳理一下自己当前对待感情的态度,看看自己的父母属于哪种类型,是不是有这样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