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讲述了罗马人的世俗生活状态,单体的住宅固然精致,但在空间排布上还是比较分散的。要想知道罗马人空间组织方面的进步,还得看罗马城。去罗马所有人都不会错过的景点就是以古竞技场Colosseum为标志物的古罗马广场遗址,这里是罗马帝国的天安门广场,最早的罗马人部落也是诞生于此。整个区域经过罗马人上千年的前赴后继的不断修建和完善,成为整个罗马帝国的荣耀;即使又经过千年的变迁,留下的残垣断壁还是让所有来到此地的游人万千赞叹。
最开始罗马广场的发展几乎是混乱的——“台伯河畔,罗马七丘”之间原本是湿地。公元前6世纪开始,聚集的人群建造了集市、行政中心、法庭、神庙甚至坟地,想来应该是无序的;随着罗马的壮大,商业功能慢慢被剥离出去,这里成了公共事务中心。
罗马七丘:台伯河东岸的七座山,分别是阿文庭、西莲、埃斯奎里、奎里尔诺、维弥纳、帕拉蒂尼和卡比托利欧山。其中帕拉蒂尼山是古罗马著名的豪宅区,最高的(其实也就几十米)卡比托利欧山从古至今都是罗马的政治中心——这里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巨匠米开朗基罗天才的改造成金光闪闪的广场,加强了其统治性地位。
左图为罗马最开始时的七丘山,右图可以看到古罗马广场的发展区域(周边所有的”Via”为直通罗马的条条大道)图中的塞尔维乌斯城墙建于公元前4世纪,后被恺撒以阻碍罗马城市扩张、且罗马足够强大不需要城墙维护为由拆除(看来爱拆城墙的不止我朝太祖嘿嘿)。
公元前2世纪,Aemilia巴西利卡落成,可以理解为会堂一类的建筑,由柱廊环绕,作为法庭和行政大厅之用,偶尔也能用于商业。它与卡比托利欧山东立面以及公元前46年恺撒建的Julia(尤里乌斯)巴西利卡一起,勉强界定出了一个围合的空间,这跟希腊时代盖到哪算哪相比是一个空间上的进步。纽顿先生(为免于和物理界的牛逼顿混淆,我决定以后称本书的作者为纽顿)在此处犯了个懒,插图没注释,害得我研究了好几天才搞明白这几者的位置关系(感谢google earth):
两个巴西利卡之间就是最初的罗马广场核心区,面积不是很大(这还是对卡比托利欧和帕拉蒂尼山进行削山处理后得到的),这两个巴西利卡的对位关系其实也不很标准,纽顿先生都觉得有点勉强。在恺撒公元前44年遇刺后,其指定的继承人屋大维(后来的开国皇帝奥古斯都)为纪念他,在东端头修建了神君恺撒神庙(Temple of Divine Julius),神庙的选址无疑是经过慎重考虑,完善了整个空间轴线,罗马人在全面进入帝制时代的时候,对空间的处理也提升了档次。现在这个空间轴线是这个样子的:
照片应该是在神君恺撒神庙门口照的,正对的就是卡比托利欧山经过削山处理的东立面,原来是档案馆,后来改成了博物馆,可以俯瞰整个古遗址,气势非凡。
尤里乌斯巴西利卡遗址以及复原图(图片来自wiki),建成后曾两次被烧毁并重建。
之前我在《规划师恺撒》一文中提到,恺撒是全能型天才,除了上文的巴西利卡之外,他还修建了一个广场(Forum)。在他之前,罗马的当权者彰显权力的方式是盖露天剧场(比如庞培),或献给某神的一个神殿啥的。从恺撒开始,广场成了新的潮流,让人不禁感叹恺撒居然可以在如此多的方面独领风骚且奠定几百年罗马传统,真是牛X的无边际了。下一回我们将对罗马的一系列广场工程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