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们对孩子越来越重视,各种育儿理念林立,父母们有些时候望着相互矛盾的育儿理念真的知不知道是何去何从。不过我们都知道打孩子是不行的,打孩子不但不解决问题,而且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甚至养育出反社会人格的孩子来。吼孩子相对而言好像就比较可以接受一点了,至少没有打,但是吼也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问题,比如让孩子胆小退缩,或者情绪不稳定。
打不行,吼不能,面对熊孩子到底要如何才能控制自己的怒火呢?关键是怒火是真的能被控的吗?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了呢?
这三个问题是在办公室我经常被问道的,一般这样的父母都有两个误区,第一,他们认为情绪是不受自己控制的,第二,他们认为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出现情绪,结果把自己憋的内伤了。只要解决了这两个认知问题,情绪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咱们先来看情绪是否受自己控制这个问题,请回忆一下这个场景:一天,你心情不错,当你看到自家熊孩子在地上爬来爬去这个时候你内心想的可能是“孩子就是孩子,不懂事,所以才会爬在地上。”然后你可能会宠溺的说:“宝贝地上脏,不能爬了。”然后很温柔的把孩子扶了起来,心情愉快的跟孩子讲道理。
不巧,今天你回来心情不好,满脸阴沉,这个时候你看到自家熊孩子又在地上爬来爬去呢。立马火冒三丈,想到“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知道地上脏吗?”凶狠的走过去一把抓起孩子扔到了沙发上。恶狠狠的对孩子说:“不是说过吗?不能在地上爬。”那凶恶的嘴脸你自己都觉得自己像恶魔。
请问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你的情绪不同呢?到底是谁左右你的情绪呢?是你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孩子的行为。所以情绪是可以自我管理的,面对熊孩子大吼大叫是自己的一种选择,面对熊孩子用更温和的方式对待他们也是一种选择,问题是你到底想选择什么。
现在我们来看父母能否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真实的情绪呢?我们不是神,我们是人,是人就有情绪,让孩子知道我们的情绪并不一定会伤害到孩子。我的一个咨客自己满腔怒火,却不愿意在孩子面前表现,当他勉强拥抱孩子,跟孩子说妈妈爱你的时候,她的儿子推开了她说:“你在骗我,你这个大骗子,你根本不爱我!”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掩饰的很好,其实孩子即便听不懂我们所说的话,他也能感觉到我们的情绪,我们散发出来的能量,与其愤怒的要死,把自己憋成内伤,不如坦荡的告诉孩子:“我快要被气死了,我现在就好像是爆发的火山,怒气可以烧毁一切。”
每当我家大宝惹我生气的时候,我都会大声说:“我很生气,特别的生气。”然后转身,去找个什么东西,抱枕啊,泰迪熊之类的狠捶,等自己稍微平静之后,我会转身问大宝:“看到我的怒火多严重了吗?这要是捶到你身上,多可怕啊,你还是快点写作业吧。”
往往大宝会嘿嘿一笑说:“你别生气了,深呼吸,我写快点还不行啊!”
哪怕我们用的是夸张的肢体语言,孩子都能知道当下妈妈确实生气了,妈妈有她的情绪,那么我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妈妈情绪好一些能?他们自己会想办法。同时当他看到父母有情绪,并且可以把情绪说出来的时候,他也就学会了如何表达情绪,这远比发火或者揍他一顿要高效的多。
所以有情绪不用忍着,至要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好,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我们需要来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情绪问题了,熊孩子实在是太熊了,我如何才能保证自己合理的发泄自己的情绪呢?
科学家做过一个试验,他们把两只猴子关到一起,然后让其中的一只猴子愤怒起来,当猴子愤怒的时候会对另外一直猴子实施暴力侵害,甚至有些猴子会把另外的一直猴子杀死。他们反复的做这个试验,然后研究猴子脑补管理情绪的变化,他们发现,当猴子愤怒的时候是没有理性可言的,也就是说一旦愤怒被发泄出来,会越发泄越严重。
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第一次打孩子感觉很愧疚,但是打的多了,下手会越来越重,甚至觉得孩子就该打。其实并不是孩子该打,而是我们在打的过程中,逐渐放纵了自己,让大脑中暴虐的那个区域扩大了。很多恶性事件就是这么发生的。
所以想要不发脾气首先我们就要观察自己的愤怒阈限,没有人是看到孩子就愤怒的,我们都是在和孩子的互动中逐渐的被施压,最终才爆发出来的。但是没有爆发之前我们也是有身体反应和情绪感觉的。
所以想要控制愤怒,就先去找到孩子的那些语言和行为经常让自己愤怒,一旦这样的行为出现之后,就让自己离开当下的情景,去冷静一下,换个环境,或者是洗把脸。深呼吸也很有效果,看个人喜好。千万不要等自己愤怒了之后,再说如何控制,那个时候很可能是愈演愈烈而不是主动控制情绪。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幽默的处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有些时候他确实是明知故犯,倒不是孩子多坏,更多的他也不过是想验证父母是否爱我。看到这种行为的时候,我经常用的方式是夸张的语言来描述这件事情和我的情绪。往往孩子接收到信号之后就会收敛一些。
孩子并不是他自己想做熊孩子,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想当英雄,可是他太小了,能力有限,做不好,所以他就选择了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做熊孩子,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当我们能接受他还小,他能力有限的时候,我们也就不容易发脾气了,所以时刻提醒自己“孩子只是孩子”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