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大人
0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个人的名字无法绕开,那就是大诗人徐志摩。
一说到志摩,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多少青年男女为了能背诵这首诗而自豪。
但今天我们的重点不在于他的那些诗文,我们来聊聊他身边的几个女人——灵魂伴侣。
志摩的身世像谜一般,生前可谓轰轰烈烈,毁誉参半。去世后他成了我们的精神导师和青年偶像。
他英年早逝,风流才子,红颜成群,最牛逼的是这些人一个个都是民国历史上大师级的人,银行家张幼仪,建筑学家林徽因和翻译家陆小曼。
徐志摩具有诗一样的人生,他多情敏感、奔放炽热、任性风流。可以说女人是他一生文学成就的灵感源泉,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02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灵魂伴侣吗?如果有,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灵魂伴侣呢?
灵魂伴侣是单词soul mate的翻译过来的,它不是指一特定对象,更多的是一种关系,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在心灵上的一种信赖和善解。
简而言之,灵魂伴侣就是我们苦苦寻觅的那个真爱。
徐志摩生命中出现的第一个女人是张幼仪。
张家可是江苏宝山一带的名门望族,她的二哥张君劢,是中国现代史有名的政治家,起草了《中华民国宪法》;四哥张公权,号称中国现代银行之父。而徐家只是浙江海宁硖石镇上的首富,远不及张家。
这门亲事是父亲为他选定的,依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志摩只能被动接受。由于两家是世交,他们之间的结合更多的讲究门当户对,利益的相互捆绑。
志摩是喝过洋墨水,受过西式教育的人。第一眼见到张幼仪的照片,便嫌弃地说了一句:乡下土包子。所以他从来没有正眼瞧过这个张幼仪,心里是很看不起她的。
这桩包办婚姻是不幸的,他们只是肉体上的结合,没有精神上的交流和心灵上的契合,所以必然不会长久。
1922年,在他们结婚的第七年,此时的志摩正和林徽因坠入情网。
为了自己的新欢,志摩不得不割舍旧爱,在德国一封休书就把张幼仪休了。而张幼仪也毅然决然同意离婚,我想她心里面该有多绝望,这对她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离奇的是当二哥张君劢得知他们离婚的消息,说了一句话:“吾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不仅不恨,还说等同于失去父母,这等胸怀,我辈是望尘莫及。
更绝的是八哥张嘉铸还去参加了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礼,在其临终时,交代家人不用放哀乐,只要在他的墓前念几首徐志摩的诗就行.....
徐志摩的第一次婚姻就这样惨淡收场,和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结婚,其结果能好到哪里去?
03
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感情故事。
林徽因从小就天资聪颖,兴趣广泛,琴棋书画无所不晓,歌赋诗词样样精通,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霸美女。
这样一个集美貌与才华并重的大美女,必定是万千宠爱的对象,风流浪漫的徐志摩怎么可能视而不见呢?
其实他们俩早在北平就认识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弟子,而林徽因的父亲又和梁启超是好友,所以一来二去就熟了,只是当时林徽因还小。有趣的是,徐志摩和林长民非常的谈得来,惺惺相惜,两个人竟成了忘年交。
1920年,林徽因随同父亲去欧洲游学。在英伦期间,再一次邂逅了徐志摩。
这时林徽因16岁,在徐志摩面前谈吐得体,落落大方,身材凹凸有致,已经不是当年的小姑凉了。
而林徽因也被徐志摩的才情折服,渊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和英俊的相貌,这些都是一个女生很难拒绝的,何况徐志摩本就是情圣一个。
总之,两个人是情投意合,天天鸿雁传书。在这样的异国他乡,遇到故知是多么幸运的事情,两个人感情分外浓烈。
很快他们就如胶似漆,白天在校园里一起念诗,晚上就在康桥里泛舟望月,想想也是多么美好。
可惜好景不长,他们的事情还是被林徽因的父亲知道了,那时徐志摩是有妇之夫,迫于世俗和舆论的压力,这对忘年交最终还是没有成为一家人。
而林徽因就这样被父亲带回国内,竟然是不辞而别,没有和志摩打声招呼。
这段时光也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和温馨的日子,回到国内虽然两个人还一起接待了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访问,但两个人的缘分也就定格在英伦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