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少(免)耕“窝塘式”抗旱集雨节水栽培集成技术
近年,播种季节干旱缺水导致难以确保最佳节令栽种成为制约玉米为主的旱粮生产关键障碍因素,围绕抗旱节水栽培主题,从栽培模式创新入手,更新传统种植理念,围绕“窝塘式”抗旱集雨节水栽培集成技术模式,探寻玉米丰产栽培技术,加快玉米产业健康稳步快速发展,对促进云南玉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宣威是云南省省旱粮生产区,玉米在夏播旱粮作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常年播种面积在80万亩以上,通过多年实践,当地形成了一整套综合栽培配套技术,尤其是以玉米“五配套五统一”种植模式为主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在全省享有盛誉。然而根据多年气候状况分析,冬春干旱少雨,土壤墒情不足,尤其是点播季节缺水,是南方山区旱粮主产区的一大气候特征,只有极少数年份极少部分地区在玉米播种季节能保证玉米在最佳节令播种,多数年份大部地区玉米须抗旱种植,难以保障有较好苗情,即使勉强播种,后期生长管理也因缺水受到抑制,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我市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为破解这一难题,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总结当地群众一些传统种植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地膜覆盖、育苗移栽、高矮间套等玉米丰产栽培技术优势,我们不断加以探讨完善,总结出一套以少(免)耕整地为前提,抗旱集雨栽培作保障,良种为中心,节令是关键,其它科技增产措施作配套的“窝塘式”覆膜双行双株抗旱湿直播集雨节水栽培集成技术模式,从1996年在宣威市务德镇的拖克、发图村开展示范,1997年在发图村兴办200亩示范样板成功后连续多年举办千亩连片示范样板均获显著成效,现该项技术模式已趋成熟,累计推广面积达35万亩,已被当地广大群众普遍接受,自发运用,经镇农技中心多年观测实产验收,增产幅度一般为17%—28%,干旱年份达35—42%,增产潜力巨大,是应对气候日趋恶化的一项不可或缺旱粮抗旱节水栽培生产技术,为确保粮食安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增产原理
(一)少(免)耕栽培不破坏土壤墒情及结构,储养水分,确保苗齐苗壮。
(二)“窝塘式”覆膜双行抗旱集雨栽培模式便于集聚雨水、节约播种用水,确保在最佳节令播种,且肥力集中,多年跟踪观测,“窝塘式”覆膜提土压塘后只须少量下雨,雨水就会通过播种孔富集塘内,且土壤中水分蒸发后顺塘膜内侧回流到塘心种苗处,确保有充足水分满足出苗及玉米苗期生长需要,促进根系生长健壮。
(三)在玉米生长中后期,雨水分布不均,南方山区能满足灌溉条件的地块不多,窝塘式栽培模式能最大限度把水分富集到玉米根系周围塘内,从时空上调节玉米后期生长用水不均问题,促进根系生长,使玉米生长达到最佳经济性状。
(四)“窝塘式”双行双株栽培模式采用宽窄行定点打塘双株播种,一是减少了塘数,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便于水分、养分集中;二是最大限度节约栽种用水,亩塘数以3700塘至4500塘,减少到2300塘—3300塘,抗旱播种时亩用水量可节约30—45%;三是随亩塘数减少,田间密度降低,更有利于通风透光及田间管理,更大限度发挥边行优势,改善田间生态环境,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四是可增加亩有效株数量,最大限度发挥增产效益,通过双行双株播种,亩有效株可增加10——15%。
(五)此项技术一经农民掌握,可操作性较强,便于推广普及,可综合配套其它各种科技增产措施,充分发挥科技贡献率,在适宜地膜玉米栽培尤其是干旱缺水地区对玉米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做大做强玉米产业,保证粮食供给,确保粮食安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技术要点
1、少(免)耕整地;
2、因地制宜,选择最佳节令适时播种;
3、播种时一律不随牛点播(不用牛犁),直接在整好的地块上拉绳划线打塘,搪距40㎝;
4、盖好膜后提土压塘(关键步骤)压塘后形成窝塘,外部降雨随塘外膜流入塘内,内部土壤蒸发水随塘膜内侧流滴至塘心,便于集聚“生命之水”抗旱点播时亩用水量可以5立方/亩,减少至3立方/亩,亩节水40%,且底肥塘施后肥效集中,更加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从空行提土后自然行成垄墒。
5、双行双株播种,田间生态环境更趋有利,边行效益凸现。
三、玉米少(免)耕“窝塘式”双行双株覆膜抗旱湿直播集雨节水栽培集成技术操作规程。
(一)地块选择及整地
在我国旱作农业生产区域适宜推广种植地膜玉米范围均可推广普及此项技术。
整地的关键是采用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方法,冬闲地块于前作收获后选择有利时机翻犁耙平备耕,做到地平垄细,种植小春作物地块则需在播种时清除田间杂物且把地块耙平,播种夏玉米时不犁不耙,清理茬桩后,直接拉绳打塘。
(二)品种选择
良种是玉米生产的关键,选择品种时要因地制宜,挑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主推品种,实行一片一品,且购种时通过正当渠道到合法种子生产经营单位购种。
(三)播种节令
选择最佳节令适时播种是此项技术的主攻目标,要根据当地气候、立地条件、选择种植的品种特性及当年气候趋势分析确定好最佳播种期,确保按最佳节令播种,宣威地区海拔2000米以上山区3月初开始种植,4月20前结束,2000米以下地区3月中旬开始种植,4月30日前结束。
(四)种植模式
1、种植规格:根据土壤肥力及立地气候因素,播幅一般选择1.2—1.4米,即大行0.8—1米,种植行0.4米,塘距0.4米,每亩塘数2400塘——2800塘,出苗后留双株生长,亩株数4500—5500株。
2、平地拉线打塘:按确定的播幅拉线(当地群众习惯在线两头拴桩,插在地两头,一个即可操作,简便适用)。在线两边各打一行塘,“点播不用牛,种地有盼头”是该技术的真实写照。
3、盖膜后提土压塘:
(1)先盖膜后播种,打好塘后,施入底肥,盖好地膜,翻转锄把或用木棍对准塘心破膜,从空行内提土压塘,就形成窝塘,随便下点雨,雨水就顺塘膜周边富集于塘内,当地群众大部采用此模式在农闲时盖好地膜,待下雨时再行播种,效果较明显;(2)先下种再盖膜,土壤墒情好或有源条件的可边打塘边播种,打好塘后下种,施入底肥,每塘浇1瓢水(1.5㎏)后盖膜,提土压塘。
4、播种
每塘播种2——3粒,当地大部分农户采用自制(或市售)简易播种器播种,可有效降低劳动强度。为保证苗全苗齐,选择地块内空地用槽式育苗或营养袋(球)预育一定数量补塘用苗。
(五)中耕管理
1、施肥技术
施肥原则:施足底肥,看苗追肥,重施穗肥,打塘后亩施农家肥1500——2000公斤,测土配方玉米专用肥50公斤,底肥为塘施,肥效集中,一般不须追肥,高产地块可在大喇叭口期用简易施肥器深施尿素30—40公斤,以期高产。
2、苗期管理技术,因是破膜播种,大部分苗能自行出土,即使不能长出,因有压塘土遮阴,极少发生烧苗,可适时放苗,三叶一芯后按照“去弱留壮、去小留大,去病留健、去杂留纯”的原则间苗,每塘保留2株,并对缺塘、缺株的及时用预育苗补栽,确保苗全、苗齐,并每隔10天左右于傍晚用敌杀死兑水喷雾根部,防小地老虎伤苗。
3、锄草
盖膜后最好选用黑色地膜,一般不会发生杂草危害,塘内杂草可结合间苗、补苗、追肥人工拔出,空行内杂草可人工薅除或化学除草。
4、人工辅助授粉,人工去雄。
样板及有条件农户可用简易授粉器(两根棍子,中间拴根绳)双人举着走空行,人工辅助授粉,并隔行(株)去雄以便增加产量及品质。
5、病虫害防治
玉米病害主要有大、小斑病和玉米锈病等,虫害主要有螟虫、粘虫、小地老虎等。
(1)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虫良种,种子处理,保健栽培,适时适量施用氮肥,加强肥水管理,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农田环境,控制病虫害发生。
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有“三致”作用的药剂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改进施药器械和施药方式,减少施药中“跑、冒、滴、漏”对环境的污染和残留,严格按安全间隔期和药量,适时适量用药,注意交替用药和合理混用,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2)防治方法:
①玉米大、小斑病
该病在我市一般不采用化学防治(主要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如确需防治,发病初期用40%克瘟散800~1000倍液或用50%退菌特500~600倍、50%敌菌灵300—500倍液、75%百菌清400~500倍液每亩60㎏喷雾,隔7~10天再防一次。
②玉米锈病
在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每亩40~60㎏喷雾,根据气象和发病情况每10天喷施一次或数次。另外可选药剂有20%粉锈清1000倍液、12.5%速保利3000~4000倍液、40%多硫乳剂600倍液等。
③螟虫
用敌杀死20—28ml加水200ml稀释后拌4㎏河沙,每株用沙1.5克左右撒在玉米心叶里。
④粘虫
当百株玉米有粘虫50头以上即可防治,以幼虫3龄为最佳防治时期,可选用2.5%功夫或80%敌敌畏800倍液60㎏喷雾或敌杀死乳油20—40ml/亩兑水50㎏喷雾。
⑤小地老虎
早晨撬开新被害株根部附近的土壤,人工捕捉幼虫,或用90%敌百虫0.2%或80%敌敌畏乳油0.1~0.2㎏,兑水75~100㎏灌虫穴。
6、收获贮藏
玉米在完熟后期,苞叶变黄,籽粒变硬呈现品种固有形状和色泽时,选择晴天分品种收获,晒干(含水量≤14%)扬净后分等级进仓储藏,做好除虫灭鼠工作,确保贮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