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烟,在河南农村绝对是不可或缺、不能怠慢的大事。俗话说“闲茶闷酒模糊烟”,意思是闲暇喝茶、烦闷喝酒、什么情况下都可以抽烟。与喝茶、喝酒需要特定对象、特别场合、特殊氛围不同,烟的适用范围明显要大得多,不管时间和场合都行;社会功能最强,香烟递上,拉近彼此的距离、找到合适的话题、营造融洽氛围,效果也就非同一般。抽烟的故事,实际就是农民习性和农村生活的生动缩影。
老家张村、冠军一带,是著名的烟区。乡民中抽烟的比比皆是,甚至包括一些妇女,早年间也是长杆旱烟袋不离手,牙齿、指甲熏得焦黄也在所不惜;听老人们讲,在吸食鸦片比较流行的时期,卖房卖地、卖儿卖女倾家荡产,就为吸上一口的情况时有所闻。可以说,在老家河南邓州,吸烟之风非常兴盛、历久不衰。
01
在我的记事的时候,已经有了火柴,我们称之为洋火。印象中好像我们那里只卖开封火柴厂铁塔牌一个品种,有黑头、绿头和红头几种,长大后才知道,开封、泊头、安阳、济宁、蚌埠五家火柴厂是享誉业界多年的“五朵金花”。因为比较稀缺贵重,使用起来也是十分小心、不敢浪费,比如要点另一个灯时就不再用火柴,而是用已点着的灯就个火;有一次,因为着急点灯,一下子划了两根火柴,让母亲心疼半天、唠叨没完。
当时上岁数的老人,习惯抽旱烟袋、习惯用火镰和火纸引火。火镰是形似镰刀、长6厘米左右的长铁片,火石则是一种含磷硅质的石条或石块,平时装在旱烟袋的荷包里。打火时,左手火绒压在火石与手指间,右手将镰刃对准火石猛击,溅出的火星把火绒点燃冒烟,用嘴吹几下有些微微的红光,就可点烟;我们那里也有秋季苞米下来时,把苞米须捻成细长绳做火绒用。火镰打火是个技术活,需要巧劲和角度,我小时候曾经拿着舅爷的火镰玩,急得满头大汗也打不着。舅爷笑呵呵示范多次,还是不行,只好作罢。
02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那里没有机制香烟。大老爷们都会手工拧制,很多男孩子也很早就学会这个大人们并不赞成的小手艺。烟纸主要是学生旧书本、旧作业本,个别还有旧报纸;最难抽的是旧报纸,一是难找材料,那时候农村人谁看报纸啊,更重要是纸张比较脆、油墨味道大,抽着辣嘴。我们那时候家里学生多,就成了村里人扫荡的重点,隔三差五有人过来找旧书本,直到我上大学这种情况还是有发生。
手工卷烟的烟丝,纯粹是就地取材,因为我们那里是老烟区,原料不愁;只不过好品质的金黄烟叶都拿去卖钱,只有黑乎乎的末级烟大家也就凑合着用,味道很冲、劲大。卷烟时旧书或作业撕成四五个两三指宽的横条,放上烟丝、双手配合,卷成圆锥体、侧面用舌头舔一下粘合,粗大的一端顶部不放烟丝,将纸张拧成火柴梗那么粗细,再掐掉一点点,卷烟就不会散、算是卷好了,在我们那里被称作“一头拧”(另外还有一种是“两头停”,类似机制香烟做法)。
03
河南农村抽烟的规矩比较多,也比较细,稍不留神就会得罪人、招人背后嘀咕
比如,主动让烟(我们那里把递烟叫做让烟,礼让的意思,以示尊重)。尤其是见到村里人一定要先掏烟、再说话,不能怠慢;出门在外也是如此,香烟开道,不管办什么事情,也要礼让在先,不能失礼。
比如,让烟要面面俱到、不可漏掉一个。我们那里有句话叫做“宁少一村、不少一邻”,如果碰到一群人,不管会不会抽烟都要让到,否则能隐忍的背后会嘀咕你半天不是,遇到性子爆的,当场会翻脸:咋,真小看人哩,连个烟也不给抽?。所以从外地回老家,我的口袋里一般装两盒烟,农村人爱聚堆,生怕一盒烟让完,还有人没让到,多备点烟、预防万一、自己尴尬。
比如,烟的档次要合适。农村人的心态非常有意思,喜欢比较和评价,谁家红白喜事用了什么烟、档次怎么样,往往都会评头论足一番。我们在外面工作的,通常会是点评和捉弄的对象。如果烟的档次太低,是要人说闲话的;但档次过高,也会说是显摆、得瑟。我那时候一般采用略高原则,也就是如果农村通用的是十元钱的烟,我就准备13元左右,绝对不超过十五元、也不低于十元钱,这样的分寸刚刚好。
04
爷爷不会抽烟、父亲烟瘾却很大。抽烟绝对是父亲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伴几十年,从未起过要戒烟的念头。抽的年头多了,每次抽着抽着就咳嗽起来,后来发展到不抽也咳嗽;到了冬天,白天晚上不停的咳嗽,尤其是晚上咳起来没完。母亲一看到父亲抽烟就生气、一听到咳嗽声就唠叨,因为抽烟,两人没少吵架,但始终没有结果。直到父亲2008年得病,抽了几十年的烟才终于放下。
过去父亲也和村里人一样卷烟抽,手法娴熟、非常快捷。后来有了机制香烟,也就慢慢转过来。印象中最多的是“湍河桥”和“白河桥”两个牌子。七八十年代,南阳卷烟厂的白河桥牌香烟在邓县城乡畅销一时(比本县出的湍河桥要高贵些)。当时白河桥二毛三分钱一盒、湍河桥大概一毛多,外出遇到熟人,大多是递上白河桥。早年间白河桥不带过滤嘴,烟抽起来非常壮,对于老烟民而言,既解馋又实惠。
直到白河桥从市面上消失,父亲才改抽别的烟。后来也抽上了过滤嘴,档次也慢慢随着农村的风俗水涨船高。在父亲去世后的棺木中,也放了两条他最喜欢的香烟,既是一种寄托,也算一种陪伴。
父亲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老牌烟民,也是个文化人,我们每次逢年过节回老家,一再叮嘱我们千万要注意礼节,不能让别人背后捣脊梁沟。现在想想,父亲虽然说的是抽烟,实际上是教我们知书达理、待人接物,算是一种良好家教潜移默化的熏陶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