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静静地潜伏在我的体内。安静的,几乎被我忽略,却又未曾消散。
我始终忘不了,在高三和闺蜜在那难过而又充实的日子里的憧憬,上大学,我一定要天天泡图书馆!看那些我没有看过的书,读我没有读过的文字……多么美好的憧憬,在大学里,却近乎成了泡影。
上大学至今,我买了很多书,从学长学姐那淘了很多书,还有好朋友作为礼物送给我的书,这么多的书,以致我小小的书架早已容纳不下我的书兄弟了。我不喜欢电子书,总觉得那种快速阅读没有什么营养,也很难在脑海里留下什么痕迹,所以,看见喜欢的书,我还是会买下来。可是,那么那么多的书,我真正从头读到尾的很少很少。有的读了半本,有事打断了,想着以后再读,结果一放就是一层灰;有的只读了自己感兴趣的那些页;还有的甚至未有拆封;当然也有那种拿到手就一口气读完的。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总是特别好。自从搬至鉴湖,我最爱的时光大约都是在西苑图书馆二楼阅览室里度过的了。窗边落着浅浅的日光,微凉。静静地坐在靠窗的小格子里,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忘记了尘世里的纷纷扰扰。总有种说不出的情愫在心底深处蔓延、再泛滥。在心底涌动,在血液深处沸腾,然后在呼吸间流淌,再然后即被微风带走。古文里所说的“绿满窗前草不除”“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大抵也是如此吧。很享受这样子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时光,享受那种在书中解禁自己的感觉。
可惜的是,虽然,我确实读了一些书,但是依然少得可怜,能记住的更少,那种莫能名状的失落感堆积在我的心底。我知道症结在哪里,因为网络的介入。大学的生活里,大把大把的时间在股掌之间,消磨殆尽。大多时候,我都很浮躁,我喜欢读书时的心境亦或心静,但确实很难有,有时拿起手机再放下手机,打开淘宝再退出淘宝,打开空间再退出空间,打开满目琳琅的网络世界再回到现实世界,一个小时,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每次退出来都会有那种无穷无尽的疲惫感和空虚感。是的,网络方便了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越来越浮躁。手机没电,没信号那种如被虫噬,浑身难受,焦虑,烦躁若非经历者,不能得知。其实读一本书要不了太长时间,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三百多页,我大约也就花了三四天光景的课余时间就读完了,收益颇丰。可是,能有这种心境的情况确实不太多,最重要的原因是“浮躁”。而我一直觉得这种浮躁,与心态也好,与环境也好都有着不 可规避的联系。我觉得不光是我,周围很多人也都如我这般,大学里专业知识未必精通,好书也没能读上几本,甚至不屑于读书,大家每天忙忙碌碌,真正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却屈指可数。曾几何,我亦将此视为一种莫大悲哀。但在拜读过季羡林老先生的《这一辈子》以后,又觉,从古至今,很多事情一向如此,也不必太过大惊小怪。在几十年前,甚至百来年前,季羡林先生同样为毕业找工作而担惊受怕,胡适之先生也曾为不能控制自己钟情于麻将而懊悔不已。也许我们这群浑浑噩噩的年轻人之中,有一天也会出现像胡适、季羡林先生他们那样谦卑做人、勤恳做学问的大家!
我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段话讲大学的。什么是大学?大学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的发动机,为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学子,在他们走上社会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不得不承认,我并没有做好,至少没有努力做好。套用今年很火的那句式劝诫一下自己:读书虽易,读进不易,且读且珍惜;及格虽易,学问不易,且学且珍惜。马上大四了,期待在大四云淡风轻的日子里,打鸡血般学习工作之余,淡淡书香遣走寂寥,岂不猗欤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