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某全省排前三的名校就在单位附近,528的上午,我带三石去单位加班儿,路过几乎水泄不通的考试现场。
三石脱了鞋坐在后排正抱着iPad玩儿游戏玩儿的不亦乐乎。
我问三石:
“你知道这么多人在这儿干什么呢啊?”
三石把头往窗外探着看了一眼:
“小升初考试呗,我们徐老师说了今天小升初”。
我接着问,
“你后年也该小升初了,紧张不紧张”
三石蹙眉想了想,
“要这么多人,我肯定紧张啊”,
倏忽间又好像想起什么,嘴角露出一抹看着狡黠的笑,
“妈,你不知道小升初考试今年之后就没了,我们到时候上学靠摇号,跟摇奖一样,运气好就能上五大。“
“你想的美。”
半晌没有回应,再转头,三石同学又一头扎进了iPad上无聊的像素游戏里。
2.
三石上小学之前,西安的升学政策对于我和老公而言是盲区。
我们从小在西安上学都是跟着父母单位的子校,大学也是在西安排名还算不错的学校,一路顺风顺水。
在三石小学择校时,老公列出的“离家不远,校舍不旧,老师年纪不轻”三个指标里,没有一项考虑到后面小升初的形势。
我们的心态后来发生动摇,是因为办公室里另一位同事的孩子:这位小朋友自小就是大人圈子里的明星,在没有朋友圈的年代,种种有关她聪敏过人、能说会道的故事就流传在我们的饭局和办公室闲谈里,因为比三石大了三岁,我们甚至还开玩笑说可以和三石结个娃娃亲。
这位小朋友去年小升初,最后考的不错,去了高新x中,但这之前两年时间,她父母几乎取消了全部的社交活动,每一个周末,每一个假期,夫妻两人轮流带孩子准时出现在补课班里,到了六年级,孩子妈妈甚至辞掉了自己收入还不错的工作,全职在家辅佐孩子小升初,从此这位原先时尚过人的妈妈,朋友圈里就基本上只剩了“小升初政策”和“孩子真苦啊”两个话题。
春节我们去家里做客,三石看了眼小姐姐书房上堆的满满的试卷,回家路上悄悄地问我们:
“姐姐是不是天才,我看了她做的数学题,我连题都看不懂。”
3.
小升初政策今年巨变:18年开始小升初考试被取消,新的政策细则还未公布--“摇号”却是被坐实了,在细则公布前,疑问和谣言随着焦虑情绪也一点点的升腾起来。
原本淡定的我和老公,饭后聊天时也越来越多的提起了尽管还有些遥远的小升初:
如果要上名校的话,除了“摇号”这种随机办法,还会不会有更利于“选拔”的考试?
如果有考试的话,会不会其实还是考奥数奥语?
如果考奥数奥语的话,我们要不要上补课班专门补习这一块儿?
如果要上补习班的话,什么时候开始上最合适?
如果要上补习班的话,选哪一个补课班?
如果我们放弃名校,就按学区分配上初中的话,能上到哪个学校,有没有好些的二类?
如果我们选择按学区分配的话,家里的房子有没有学位优势?
如果为了学位优势,我们有没有必要再省吃俭用一下买一个所谓的“学区房”?
以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展开都会是长篇大论,老公说这一个流程下来,算得上一套完整的商业决策案了。
自诩还留存着些许文人风骨-相当睥睨这社会上许多热点事件-的老公前两天把微信里推送的小升初政策转发到朋友圈里,并配上了相当文艺又无限无奈的解读:
“前两年还能云淡风轻地看待小升初这场闹剧,谁能想到随着孩子到了即将升学的年纪,自己也得加入这浪潮里,人都在浪里了,谁还能看清航向呢?”
而直接当事人三石同学的想法却单纯的让人心疼:
“跟摇奖一样,摇上了就上呗”
作者:三石妈,工作妇女,坐标西安,四年级小屁孩儿的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