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我们经常接触的概念,都不曾想过,都被自己忽略,然而却是重要的。
朋友,也是一样,经常被人忽略的概念,却又萦绕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以前觉得,彼此有机缘,合得来,互相陪伴的就是朋友。
一位从初中到现在十几年的朋友,只是大学期间比较少联系外都经常约的。但是在最近两年越发地发现,她的负能量特别重,甚至让人想远离。我想她是不自知的,一直以来的习惯使得她就是第一反应就是消极的。说实话,我不知道该怎么让她改善,对于这一点,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结。因为毕竟老朋友是具有稀缺性的,是不可逆的关系,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到小学初中时代。
身边还有另外一位朋友,高不成低不就,感情和事业都处于低谷期。虽然他的思想是相对成熟的,毕竟年纪和经历就摆在那里,但就是不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是典型的道理都懂的一类人。两年前的我,曾经觉得他的见识和资历都值得学习,但随着时间的过去,早已面目全非了。就像两个在路上的人,他喜欢坐着看风景,我本来在他后面,慢慢跟上他的步伐,然后自然地开始超越他,而他还是喜欢悠然地在那附近徘徊。
第三位朋友是我的高中同学,在以前我们不常接触的时候,偶尔跟她谈天说地是挺有意义的,因为我们都讲得一个比一个激动和励志。后来,我们接触多了,我发现她并没有我先前想的那么励志,因为我并没有看到她有多大的行动力,久而久之,我不再经常跟她聊远方,因为纵使她说得多好听,一切依旧的话,还不如什么都不说。
“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
朋友是需要分类的。
不是所有的朋友都适合聊所有的话题,每个人侧重的点都不一样,如果跟别人说对方根本不在乎的事情,那说了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根本就没有共鸣,更谈不上得到什么思考和启发了。
对自我要有足够的认知。
其实这才是交友和维系感情的关键。不同时期的自己,关注的问题也不太一样。如果我最近只是希望专注于个人的成长与学习,那就需要减少,甚至是暂时拒绝那些玩乐和休闲的活动。除了跟朋友们的交往之外,关注于自我的成长阶段,可以有侧重地去与之相关的朋友联系,这样才会增加我关注的事情的看法和思考,得到多维度的认识。
我喜欢孤独,有太多太多的知识需要吸收和学习。在我看来,如果朋友能够听我分享我最近的所得所获,是很美好的。但这前提是对方也认同这样的知识和方式。
但我特别感恩互联网,因为它更大程度地让同频的人相知相遇,克服了空间的障碍,可以无缝地连接。是的,其实我们并不孤单,一定会有同样相似地前进着的人们,只是我们彼此可能还不认识,也可能不会有机会认识,但我们是有安全感的,身边是有很多无形的陪伴的。我们可以孤独,独自修炼自我,完成升级;我们也可以陪伴,抬头会有一班习惯性优秀的榜样,旁边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一起同行的伙伴。我们既可以摸摸刻意练习,又可以吸收优秀的能量,聊聊彼此过程中的经历和经验,彼此鼓励。
朋友是不强求的感情,依附、独立、共生,也是不可替代不可失去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