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稷,也就是后来的秦昭王。早年在燕国为质,后燕国内乱随母逃到赵国,后辗转归秦继位秦王。
先了解一下这位“儿皇帝”
赢稷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但同时也以“乖宝宝”形象示人(当了40年儿皇帝 够憋屈吧),毕竟他的母后,也就是著名的芈八子太强大了,在朝中独揽大权,外加他的舅舅魏冉,在朝中俩人真是珠联璧合,呼风唤雨,让这位年轻君主毫无存在感。
可是在这位年轻君主的内心里,一直潜藏着一种暗流,那就是君临天下!但他又不是那种急于求成,野心勃勃的人,这与他早年在当质子(人质)的经历有莫大的关系,所以说这位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忍,同时又敏感多疑。在几十年隐忍的过程中,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在暗地中不断学习宣太后的理政思路,不断在内心中勾勒出未来的伟大蓝图。
一代雄主偶尔也有憋不住的时候
公元前283年,正值战国中期,秦国国力已经相当强大了,而阻挡秦国战车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赵国。赵国其实在当时是仅次于秦国的大国,赵武灵王改革后让赵国军队焕然一新,战斗力相当强大,再加上连年讨伐匈奴,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赵国上下人人具备尚武之风,彪悍了得,这样的国家对于秦国来说是一块硬骨头,秦赵大战在所难免,谁灭掉谁都有可能统一华夏。
在这关键时刻,宣太后由于掌权久矣,日夜操劳终于病倒了,这下给当“儿皇帝”的赢稷内心一个小小的激动,是不是我可以借此发挥下我的能力了?心情着实可以理解,换谁当这么久“乖宝宝”也想表现下自己不是?可是从何做起呢?赢稷烦闷的思索着。
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赢稷听说赵王得一宝玉,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和氏璧(关于此玉的故事大家可以百度)赢稷的脑瓜子里开始盘算着如何把壁骗过来,顺便刺探下赵国虚实,就算不能得逞,也可以羞辱下赵国,让秦国上下认为我是个合格的君王,是继承先祖遗训的明君。于是,赢稷派使者去赵国,许诺赵国说,如果把壁给秦国,秦国愿意割15座城池给赵国。(这也是成语“价值连城”的由来)
乖乖,这交易不错啊,战国时代的战争其实就是土地战争,我们相爱相杀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土地么。可是赵国没这么傻,但它又不敢轻易得罪秦国,派蔺相如携和氏璧出使秦国。赢稷听说赵国派使者来送壁,内心一个字美。这还没完,他还安排了一个大锅,如果这位使者不识相,我就把他煮了。看来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中。
蔺相如可不是等闲之辈,后来的故事中国人是家喻户晓,不多表述。蔺相如靠机智和勇敢把这位赢稷耍了一圈,最有意思的就是让赢稷无缘无故斋戒了五天,后来完璧归赵。赢稷为自己的傲娇和鲁莽给后世留下“千古佳话”,还给后世留下尖酸刻薄的形象。
那么为什么说赢稷搞这事没必要?
一、还是赢稷老兄的性格决定的
上文提到赢稷早年在燕国当质子,经历过不少政治动荡,这就造成他忍耐力强,多疑,敏感,在加上常年受到宣太后的“呵护”内心一直处于压抑状态,得着释放的空隙就会感到强大的爆发力,感性往往胜于理性。当时魏冉也曾阻止过他不要这么做,但他还是做了。
二、秦国不缺宝玉
虽和氏璧为稀世珍宝,但秦国自己就有丰富的玉矿石,蓝田玉,史料记载,秦始皇的玉玺就是李斯派人用用蓝田玉雕琢而成,后传于隋唐时期。但传说中说是赵国和氏璧制作,这个靠不住,一是秦国没有这个必要,采自家吉祥之玉符合天意;二是秦赵决战后,一块宝玉很难被秦国获得,或隐藏或破坏,总之,为一块玉作玉玺而大动干戈的事不实际。
三、与赵国开战不需要这这么下作的由头
秦赵同为战国强国,像俩剑士比武,谁也不敢轻易出剑,要试探对方则就要保护自己。那么在古代要试探挑事,必须要有个由头,要出师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古代讲究这个,否则会被群起而攻之。所以说从国家角度要是找借口其实形式很多。
因此,赢稷搞这一出“献壁”的喜剧完全是个人为凸显其大国国君风范,展现个人“能力”自编自导的闹剧,结果还出乎自己意料。不过这并不影响其在秦国历史上的地位,毕竟国君也是人,难免也会有人性上的瑕疵。秦昭王后期,秦赵的长平大战为秦朝的建立打下了胜利的基础。
©️版权归春秋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