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要不要穿校服?到学校能不能带手机?午休时间怎么安排?作业可不可以少做些?……
这些看起来跟学生关系最紧密的问题,学生的意见从来未被问询。遵守而不是参与,是一般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然而,上海有一所中学——华政附中的少年们却逆天了:有新规则?可以,我们开个校园听证会讨论讨论!
图片来源于华政附中官网
在这所中学里,校园规则的制定主权交到了学生手里。而这群学生制定起规则来,可不是糊弄着玩的,他们要经过提案、听证、修订等等正式法规一样的严格程序。
比如《学生校园手机使用规则》的制定需要经过这样的程序:首先,由60位学生组成的“学生事务中心”根据同学的需要,提出制定学生在校园如何使用手机规定的“提案”,并在校园公布;然后,通过举办“校园听证会”对规则进行意见搜集和讨论;最后,起草在全校通行的《学生校园手机使用规则》;而且校园法会根据实行情况,不定期进行“修订”,而“修订”也依然要通过上述的严格程序。
依据这样的“立规”程序,目前“学生事务中心”已经正式起草发布了《华政附中学生作业自主权实施规定》、《华政附中无校服日实施规定》、《华政附中校园手机使用规定》等三部校园“法规”。
而这一校的学生,他们的法律功底可不一般。
除了十几门法律选修课,还有“模拟庭审社”、“模拟听证社”、“模拟立法社”等各种特色学生社团,平时各科目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也会时刻渗透入法律知识。比如语文课《藏羚羊跪拜》,老师会渗入《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知识;数学课的车辆追击问题,老师会导入《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等。
听着是不是不明觉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到学校教育的目的上来,现行的教育改革提倡养成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什么是核心素养?其实,这就是核心素养。
像华东政法附中在校园里建立起这么一个“尚法”的系统,是为了培养一群专业的法律人才吗?并非如此。从这样的法治氛围渲染中走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批判、思辨精神,他们的创新能力,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他们关心国家社会的公民精神,难道不会比一般学生要可观得多吗?
依附于华东政法大学、天然享有的高校资源,或许使这一个模式难以在其他学校全面实行。但我们其他的学校、老师们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这种思维,利用本校固有的优势资源,创造一个特有的校园文化,在养成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打造出一群自带个性“武艺”的学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抛开其它隐性能力不讲,试想一下,当有一天遇到权利被侵犯的时候,我们多少人只会拨打110?有多少人连自己权利被侵犯还不知道?而这群学生会做、懂得做的,又会比我们大多数人多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