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大致浏览了一下和小伙伴们相伴走过的20天百日写作内容(日记组),有工作细节的温馨提示,如:《慢即是快》《别忽略了她的副校长职位》;有精美文章的复制收藏,如:《人品,是真正的最高学历》;有精彩视频的感动与分享,如:《感动的石头,看见你,我的心里开满了爆米花》;有备考策略的不断调整,如:《总结下,奔向下一站》;有对自身缺点的正视与乐观,如:《矮就矮了》;有教学灵感的瞬间记录,如:《流水作画,谢谢瑞江老师带给我的灵感与感动》;有做人处事的点滴积累,如:《好几次忍住不传话,不说别人的坏话,不制造事端》;有论语学习班的优秀分享珍藏,如:《好老师,就在这里》……
记得在弘丹老师的一次分享中说:人只有把自己思想、情绪的垃圾倾倒完毕才会进入比较纯粹的写作。而我,很感谢每日的这些“患得患失”,让我走过的每一个日子都充满温度、都充满着画面感……捕捉生活的灵感,记录每一次进步,也为将来纯粹的写作,培养一个好习惯。这是参加百日写作的初衷之一。
第二,为了最初见到百日写作招募令的那份欣喜,自己从小喜爱文字的小冲动好像瞬间得到满足,快速闪过的念头:1.这不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吗?2.我能参加吗?3.会不会和论语学习冲突?……犹豫着犹豫着,还是大胆的报了名,直到今天,无论内容多少、质量好坏,至少每一篇文字都是每一个当下的真实感受,并能坚持每日按时打卡。
第三,本期的百日写作刚好和自己的备考时间一致,想通过文字日记的形式,记录每日所学,反思并成长着。好多人都说我,女孩子有这么轻松体面的工作,生活有了保障,已经很好了。但是,在孔子看来,只有器物般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人生存于世,不只是参与社会的进程,为社会提供脑力和体力,满足自己的需要,然后撒手一去,啥也不剩。
记得论语学习班的向雄老师在一次分享中曾说:自二三十岁以后,多数人的日子就是重复的,技能已经学会并且娴熟,生活已有保障并成家立业,日子过得舒坦不愿劳神,学习的脚步停止了,远大的理想飘渺了,工作家庭两头、一日三餐满足,如此反复。没多少人愿意想想:我要做个什么样的人?我这一生要完成什么目标?
《论语》中谈到的更多是君子,但是否是“有德君子”就不需要学习技能来生存了?就能依靠德行无所不能?德行尚无此功能,说“君子不器”,不是不用去学习技能以谋生,而是不能把眼光只放在学习技能和技能谋生上,应当有自身人格的更高追求。
“知足是无奈,不知足是动力。”我用这句话鼓励自己,所以,五一假期的此刻,还在图书馆复习,完成这份迟到的作业。
第四,在群里,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百日写作,可以让我从每日琐碎的事的工作状态中抽离出来,看着大家丰富的阅历、真诚的文字、彼此的互相鼓励,总能感觉到这个小集体带给我的温暖。
日记写作,让我体验到了活在当下。恰恰每一个当下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过去,只是引以为戒,不值得炫耀;未来,只是可能性,不值得为之热血沸腾。把每个当下做好,把每件事做好,无论是什么结果,问心无愧就行。至于是否说,怎么说,不必考虑,简而言之,先做。就像,2016年1月9号参加第一期论语学习一样,没想到能坚持到今天的第112天,可还是不知不觉走过来了,期间因为论语不像其他经典,每一则之间的逻辑性并不强,有看不懂的无奈,有为孔夫子打抱不平的义愤填膺,有分享了没人看的小失落,当然,也有很多与自己生命产生共鸣的同频共振与切己体察,期间又左撞右碰来到威海读经群,坚持每日读《大学》一句、无喜悦不《论语》一则、诵读《弟子规》一遍、结合《说文解字》练字一张……一路走来,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对自己的身心灵也多了一份照顾与担待。
感谢弘丹、两位助教以及群里的每一位小伙伴,感谢网络让我们能够有机会相识在这里,让一个在三四线小城市的我,也能拥有大视野,“独行快,但众行远”,希望能和大家相伴学习到永远,只为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丙申年暮春感知记于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