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子报的美术班时间被安排在了周五。上了大半年了,他经常性地发牢骚不想去。“周五晚上本来应该休息的,为什么不上课?”“我想见我弟弟,跟他玩。”看他那么排斥,我决定给他调到周六,跟老师沟通好后,我跟儿子说。他又不愿意了,说“要么不调班,要么不上美术。”我问他:“你到底不喜欢周五还是不喜欢美术?”他告诉我:“我不喜欢美术!”
上了大半年,竟然告诉我他不喜欢。我决定继续追问他原因。他说“那边的小孩就知道跑来跑去,我还得跟着挨批评。”“老师让其他小朋友当了好几次小班长了,只让我当了一次,这不公平。”“我不喜欢就坐在那里那么长时间什么也不做,我喜欢运动类的,像足球,围棋,万能工匠。”“画画就是想画什么画什么,为什么非得按老师要求的画。”我很惊讶,原来对于这节课他有这么多怨言,大半年,不但没有兴趣,反而充满了压抑,失望。天哪,我这不是给他报兴趣班,而是在扼杀他的兴趣啊!
回想起来,对于他报美术班其实我也有纠结。当时上完了体验课,他的老师第一次开家长会的情形我还记得。她在那么多家长面前是这么说的“这孩子呢,性格特别内向,在班里又瘦又小,看画画还是有进步的。”当时,我简直无地自容,别的孩子都是夸奖,有天赋,进步很大,偏偏到了我的,她来了这么几句。顿时让我开始怀疑,我的孩子真的那么差劲吗,事后找了好几个朋友来确认儿子是不是真的是很内向,结果别人的评价并不是。对于这个老师在家长会这种公共场合低情商的行为我感到很不舒服。但是由于儿子坚持报,还是给他报上了。没过多久,他就后悔了,这种情绪就这样一直持续到现在。平时,对于家长的请假,她从来都没有回复。小细节反映大问题。这让我感觉,她并不是那么喜欢学生,不会真心的去教学生画画。
一个老师,究竟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上这门课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尽力抢夺学生对自己学科的兴趣。这不是完成某个肤浅的教学目标,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热情高涨,对人类智慧充满感叹。让学生体验到运用知识的快乐,使知识变成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变的崇高的力量。”对于儿童,对于美术,我觉得只要老师能让孩子体验到观察,然后用自己的笔画出来的成就感,孩子们怎么会感到压抑呢?
老师这个职业,我们都把它看作良心活。想省事容易,想做好又非常难。作为家长,又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对孩子的爱是起码的。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学生,抑或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不同的孩子,那么孩子势必会感觉到不公平。那么,在他心里留下的,有可能是对整个学科永远的不感兴趣。
我想,所有的家长,和我一样,对老师的期望无非就是,够专业,有爱心,能在学生心里点燃一盏希望之灯。如若不然,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