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谈了APP创业的三座大山,用户获取成本高、变现难、运营维护成本不可小觑,不少同行深表同感。困局很明显,念叨的人多起来,创业者头上紧箍越发吃紧。
困难很多,悲观情绪不少,是不是就要彻底放弃APP呢?也不尽然,希望还是有的。
要不要做APP,可以先从三种主流产品形态载体上简单比较:app、h5 web、公众号。
APP:安装成本高、体验能力高、用户价值高
h5:安装成本低、体验能力中、用户价值中
公众号:安装成本低、体验能力低、用户价值中
当然,现在web h5跟app、公众号的结合都很紧密。APP是「三高」产品,如果业务形态重、体验流程多,web和公众号都会显得吃力,app是适合的选择。尽管web、公众号的运营成本看起来低,但推广渠道是相对狭窄的,几乎只能在微博、微信的平台内流转。微博流量体系已被段子手、明星、网红垄断不说,微信公众号的去中心化属性,对新号来说,推广难度比app其实还要更难。
以Appstore为代表,至少在流量分配机制上,给中小新产品提供了不少展露头角的机会,不管是搜索的ASO,还是被编辑推荐至首页。
APP的三重困境,最难的第一重是获取用户。快速崛起的产品,除非产品上有病毒传播特性的方面,且天时地利占到,如脸萌、足迹,否则不要期待一夜爆红,老实的用市场方法去分析获取,做growth hacking。
而找到流量红利,抓住机会,在早期稳准狠的投入,是被很多快速崛起产品验证过可行,投入产出比最理想的方式。早期的小米,跟随微博推广全中国的脚步,做微博首发、微博售卖、转发送机...以超低成本,快速攫取了微博早期的流量红利,在微博初期,大家都不知道跟海量用户怎么玩转社交互动时,它敢于尝试,把新品第一枪交给微博来开,从中尝到了巨大甜头。
发现此中「奥妙」后,小米迅速复制此模式,先后跟QQ空间、百度贴吧、微信做了多场类似活动。近乎把中国主流社交平台的流量都收割了一遍,转的盆满钵满,估值飙升,销量夺冠,在那两年可谓意气风发。
再看今年,社交红利被大家搜刮干净后,米家产品的线上获客优势丧失后,销量疲软。
这种例子很多,陌陌早期的找微博大号,发故事段子植入产品,抓的是大号的传播力;一条在内容打响后,广点通狠准投放,在优质短视频公号缺乏的早期,快速拉取第一批百万级用户,为后续第二轮的爆发打下优势基础。
这种用户获取破局方法,关键在寻找流量黑马。很多不起眼的产品,背后沉淀着大量用户,发现这些渠道,找到转化高的方式,认准机会大力投放。
渡过积累用户的早期阶段后,变现成为很多产品头疼的问题。简单粗暴挂广告,体量不上百万级的,广告收入难以抵得住获客成本。app不像web流量导递那么方便,一点即通。
很多人说,真正的APP创业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有了用户,怎么赚钱才是更难的考验。
生存还是死亡,看你怎么理解用户。
题图来自 Gray Ma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