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是徘徊在做成人和做小孩之间角色的互换中,即我是一个成人,需要给孩子成人式的接纳和爱,同时,那个接纳我、爱我的内在父母正在成长中,她尚不能随时随地给到我充足的爱;而我那个缺爱的内在小孩,在我不顺心、累了看不到自己心智模式的当下,又时不时冒出来索爱,而遭殃的往往是老公和孩子。
已经有一个星期,因为生病孩子每天的状态都很低糜。昨天中午,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到家,宁宁就开始玩起了早上刚买的小猪佩奇一套的电动火车玩具,因为需要安装火车轨道,我就帮她安好了,之后去厨房准备午饭。
过了一会儿,孩子因为弄不好玩具很急躁,要求我陪她一起玩,我则以还要做饭为由拒绝了孩子,并答应等吃完饭陪她一起玩,到时想怎么玩都可以。可是,孩子却不干,叫喊着非要我现在陪她玩,我则一直坚持着,继续切菜;孩子也不退让,用手抓住我的菜刀刀背;我开始憋火,她抓着刀背,我依然切着。事后,回想这一幕,真真儿俩孩子在较真儿。孩子一看这状况,不给点儿颜色看是不行了,试试我的散魂铁爪吧。孩子用指甲划着我的胳膊,咬牙切齿很用力地叫着,但我却没有感受到冒血的疼,只是指甲划过皮肤的感觉而已。我知道孩子舍不得下狠手,我心里开始浮现一丝悸动,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孩子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
在悸动中,我放下菜刀,就在我跟孩子的僵持和斗争中,我内心也在不断地挣扎,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千万要控制住事态,不能向孩子发火;慢慢感受自己的身体,感觉身体的哪个部位不舒服;妈妈没有给我的,由我自己来给自己,与孩子没关系;来吧,试着突破自己吧。
当我觉得,稍能够面对孩子,便对孩子说:“好吧,那妈妈陪你玩十分钟,十分钟之后妈妈就去做饭。”孩子很爽快地答应:“好。”听到这一句“好”,我感觉到自己好惭愧,脑海中已穿越到自己以前和妈妈僵持的状态真是如出一辙。
放空自己,愉快地陪孩子玩了十几分钟之后,干脆利落地对孩子说:“妈妈去做饭了。”孩子也掷地有声地回答“好。”这么有规则、懂事、体贴人的孩子,我为什么在她需要爱需要陪伴的时候不能痛快满足她?
当我在脑海中还原剧情时,发现自己受到很多信念亦或是心智模式的限制。
其一,到了午饭时间,岂有不做饭陪你玩的道理?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就是“规矩”,我曾经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到了吃饭的时间不吃饭,或是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我心里就开始抱怨:“做啥有做啥的规矩,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玩时就玩。”我相信这句话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大概其都从我们父辈那里传承下来的吧。
孩子包括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是一条条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任何规距的建立缺少了感情的存在,都是冷冰冰的,都会让你跟孩子的情感链接中断。
其二,觉得孩子的行为无理取闹,脾气很倔。这孩子怎么这么犟呢,怎么就听不进话呢?无疑是我小时候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也是我最不想听最排斥的一句话,而且当我听到这句话后我会跟他犟到底。
当我脑海里这么想孩子的时候,我却做着同样的行为,很可笑。我内在一直渴求父母软下来的那个小女孩还在力求挣扎去索爱,索取父母的全然接纳。
事实证明,不是孩子倔,而是父母倔。当我真正软下来全然接纳陪伴孩子时,孩子僵硬的身体迅速放松,呈现出自然的状态。
从小到大,我们头脑中积累了太多的信念: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等等。有信念固然是好的,我们今天的成就就是靠一个个的信念堆积起来的,但信念得分场合时机,同时也要观照它的来源及正确性。有些信念限制了我们的人生,限制了我们的生命状态,我们需要时刻觉察它,引领它走向我们想要的“正途”。观照信念,倾听信念的来源,并消融掉它,便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