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想吞并六国统一天下,那是很早就有的野心了,只是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和自身国力情况下还不允许这么做而已,所以在韬光养晦百年后秦才最终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宏愿。在秦惠王时期,那个六国拜相的苏秦说起来还是要感谢秦惠王的了,当年苏秦师承鬼谷子学有所成出山后,那时周王室已经势微,不可能再号令诸侯了。他衡量了当时的各国的国力和各国国君的能力后,首选的的就是秦国了。那时的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已经很强大了,国君秦惠王也是有能力有野心的,秦惠王登基后是广纳贤能,各国去往秦国求官的士子们那是络绎不绝。秦国选材入朝为官的规则是,所有士子都要在秦国所设的士子馆开坛演说的,开坛还要交费用的。就像现在你想包场交包场费一样的,但不同的是听你演说的人是不要费用的,因此演说时除了几个秦国要员在侧旁听外还会有很多士子和民间人士。有时秦惠王本人也会乔装在侧。
所以苏秦也没能例外,秦惠王并没有因他是鬼谷子的高徒而直接任用,那时师从鬼谷子的庞涓已经名声大噪了(师从鬼谷子的还有张仪和孙膑等),所以秦惠王是知道苏秦的,但苏秦没有和秦惠王会过面的。苏秦在坛上阐述了他的秦灭六国方略,当然反响是非常的,见解是独到的,各高级官员的评委也是俯首的,只有秦惠王的脸上是没有表情的。结束后苏秦也是兴致满满的,就等着秦惠王召见了,但是苏秦独自在自费的士子馆里等到随身所带的盘缠几乎就要用完的时候也没有等到他想要的消息。此时他的心情是低到冰点了,因为他的盘缠是卖了田地才筹得的。忽一日就在他盘缠将尽准备离开秦国回家的时候,秦宫里来人说秦惠王要召见了,这时的苏秦内心当然是兴奋的。待到秦宫会见秦惠王后,惠王的表情是热烈的,说了一番工作太忙没能及时召见,望理解等礼贤下士的言辞,感激得苏秦是几次跪礼参拜,豪言壮语了几番。就在苏秦再一次的参拜时,惠王突然斥责那个引苏秦进宫的官员同时抽出了宝剑向苏秦执去。所幸的是因惠王并没有真的舍得要置苏秦于死地,宝剑从他的身上飞落,这时的苏秦有点懵了,搞不清楚惠王的真正意图了。苏秦先出了秦宫,稍后那位官员带着几名随从也跟了出来,协苏秦一同出了秦宫。并告知苏秦限他在几天内从秦国消失,是否能活着出秦要看你的造化了,到这时苏秦方才从梦中惊回。后来的结果就是,苏秦经过千难万险躲过了多次的追杀,最终离开了秦国回到了家乡,在家里又受尽了嫂子的白眼,又经过一段时间的锥刺股的苦读后再次求官,最终六国拜相。
那么为什么秦惠王不任用苏秦并要追杀他呢?原来秦国想吞并六国统一中国的野心和梦想是早就有的,只是惠王很清楚的是,在当时的国际环境里,秦国的国力还不足以完成统一的实力,不可能公然于六国为敌,而苏秦在坛上阐述的策略却恰恰是惠王在暗暗努力的方向和强国利器,这时如果秦任用苏秦为相,那是公然天下的是秦国要和六国为敌了,国之利器怎可示人,这是惠王不想要的结果。由此可知那是苏秦讲的地方和人不对了,那是只能惠王一个人听到的策略,你怎么可以公然与众呢?我秦国没有任用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是在向各国表明我们是友好的,没有那回事。这是在麻痹对手,我却在养晦韬光。苏秦对于惠王来说可是既爱又恨的,爱的是他的才能,恨的是把他的野心公之于世,杀他或囚禁既不舍得,又坏了广纳贤能之名。所以惠王采用的是先放(不杀士)后再追杀(假仁义),归之天意。结果是苏秦六国拜相后另秦国几十年没能出的函谷关,也许这真是天意吧。此正是:
七律 苏秦
轩辕
自幼胸怀世间苍,行仁仗剑谷中藏。
勤修苦练锥刑股,秦馆开坛把梦伤。
六国合纵齐拜相,流芳千古美名扬。
此番若不真天意,怎有今朝耀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