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就是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 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出自于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心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论语中最为典型的知足常乐就是。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管理经济,居家理财。刚开始有一点,他说:‘差不多也就够了。'稍为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更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算是完美了'。”
对于财富的贪欲,是人的本性吧,贪得无厌是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挣扎,如果能做到对于财富的知足常乐,就是对于自己心灵的洗涤,就是对于自己内心的升华,就是对于自己灵魂的救赎,孔子看的很淡,因为圣人一生追求的是道的传播,也不是圣人不想追求财富,是对财富的追求必须合乎道的规范。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而下面这段话则进一步说明圣人的知足常乐态度。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正是圣人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的表率,所以孔子最为欣赏的学生颜回也是对于身外之物的淡然处之,更多的是追求道。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圣人也不反对财富,但是是要符合道义的财富,大概是道不同的原因,所以每个学生的发展还是不同的,在自己的追求的道路上的差别就显而易见了。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译文:孔子说:“颜回啊,学问德行差不多了罢,可是常常穷的没有办法。端木赐的学问德行不高,他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竞每每猜对了。”
端木赐和公子荆的经商能力可见一斑,确实是经济上的一把好手,孔子并不反对,但是如果你有经济头脑,用错了对方,孔子就不会认可了。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孔子对于财富的认可也是有规矩的,只要是符合道义,就像上面所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所以对于那些有机会有能力取得的财富,孔子一直开放的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是真的吗?他老先生不言语、不笑、不取钱財?”公明贾回答说:“那是告诉你的人说错了。他老人家是到该说话时再说话,别人不讨厌他的话,高兴了才笑,别人不厌烦他的笑;应该取的时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孔子说道:“是这样的吗?唯道真的是这样的吗?”
孔子和颜回这对师徒,更多的是道义,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孔子说:“君子谋求的是道而不去谋求衣食。耕作,常常会有饥饿;学习,往往得到棒禄。君子担忧是否能学到道,不担忧贫穷。”
但是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有时候知足常乐也是一种悲观的精神了,因为如果一切以经济为前提的时候,知足常乐就会成为绊脚石,知足常乐就会阻止你在符合道义的道路上的追求,毕竟,大多数人是常人,所以跟多的人是知足常乐的。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孔子说:“大家整天聚在一起,谈话丝毫不涉及道义,却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是难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