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在那个时候,想到当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独立”“自强”
1、没有自己的房子。
2、没有稳定的工作。
3、没有博士学位。
4、没有社会经验。
5、年龄在各方面都是劣势。
-----------------------------------------------------------
优势:1、有钱。2、没负担。3、身体健康。——和自己巅峰状态的27、28岁无异。所以客观来讲,我什么都没有失去不说,还爆有钱。是那种存死期可以花到老的钱。
(现在多家银行按月付息的三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能达到4.18%,这样300万元一年能有12.54万元,具体到每个月也能有10450元的利息,比养老金较高的群体拿到的钱还要多,养老绰绰有余。)——目标就是再通过自我奋斗挣这个数,给自己十年。
(1)拿钱买了房。(花多少钱?买多大房?为了什么目标?)
为了改善父母生活。我也有个本,将来有个依靠。——过犹不及
(2)自己的优势转化成事业。(我到底擅长做什么?有什么人脉托举?之前积累的认知资本是什么?如何转化?)
2017年如果能这么想问题,我可能会比较快起来。五年过去了,我很多可以转化的优势因为时间推移慢慢变成了劣势。比如自媒体。当时可以闭关在家3个月,想象自己是李欣频,每天就是读书看电影,把东西整合成课程。免费输出也好,整理成册也好,先梳理明白。还有过去的留学资料,所有的相册,所有的文字资料,都有一个梳理。半年时间,也不用怎么花钱,多分享,多跟别人聊,或者去找100个博士聊天,了解他们的苦闷,他们各个专业上的难题,其实都能有所收获。
等于自己可以开一个博士论文课题,自己展开自由研究,也会有所成果。不必把目标定位成世俗的那种,要拿到什么学位,发表什么期刊。
我拿了太多现在看来毫无意义和莫须有的框框来捆绑自己,限制自己的想象。
学花艺没问题,但不如挂靠一个单位去考试。而且也不如把花艺作为兼职。因为直到一年之后,才慢慢回归职场节奏,这过渡太漫长。
后来的每一次受不了、退出和转型都极其艰难。
这就是认知缺陷和短板。我明明看了那么多东西,却仍没有真正将他们用在决策参考上。决策时,几乎时瞎的。连性价比都算不明白。
直到今年的3月-9月前半,都还在迷茫中胡乱摆动。
其实每一次转型,都应该带着深刻的反思,所有资料的梳理,眼睛向前看,为前面做准备和铺垫,让过去的经验作为土壤滋养新的种子萌发。
更多的,应该反观自身。反观自身才能看到未来方向。而不是一味放逐自己的内心,所谓的疗愈,其实是逃避思考。
必须面对那些最难面对的。趁着动作没有变形。当我背负房贷的时候,动作就开始不自觉地变形了。之前的选择都有不劳而获或者一口吃个胖子的嫌疑。
这些年的弯路更是证实了。
所以,现在问自己,什么时候,可以衣锦还乡?总不至于要在异乡奋斗十年之久吧。
很简单,一个积极的念头,然后以终为始。
积极的念头,就是我本自足,和阳明的悟道是一致的。
以终为始的“终”就是“思利他”,利他必须得有足够大的影响力。我打算此生利他百万次。这百万次不一定每次都要求利,而是一种规模效应,最好人传人。
我的朋友圈里,还似乎没有交到百万利他效应的人。
如果自己成了这样的“圣贤"之人,那大概率就可以衣锦还乡了。
充满这个信念,也充满这个希望。才有吃苦修行的决心。
而后,才能真正爱上读书,爱上写作,爱上分享,爱世人。
以前,爱人们常说我太博爱。
看来,我是有这个当圣贤之人的潜质的。爱了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