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晨坐车上班,刷了一下朋友圈,有一个朋友转发了本题目的文章。出于对“假装在生活”感点兴趣,点进去,看了开头觉得写的就那样,直接看评论,有的是针尖对麦芒。然后又回到前面,看完了。转发。
我转发的理由很简单,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段吧,说的是北京很大,大学毕业后说的一年聚一次,到后来就两年能聚一次就不错了。从昌平到大兴通州,做地铁要2个半小时至3小时以上。真的我觉得有点远。当然开车就别说了(只需要1个半小时后)。我仅仅对这个有点感触。转发的动机也是如此。然后我的朋友圈的朋友也陆陆续续转发了。
我还发了一条微博关于,说外地人走了,北京人连早饭都吃不上。说真的这也是这几年调侃的段子。过年的那几天,北京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很多人都觉得地铁不拥挤了等等。后来我的第一个朋友跟我讨论,说这篇文章是小学生文章,什么北京人外地人的,就是歧视。这个部分将在后面继续阐述。另一个朋友看完文章后觉得只有一句话她认为比较不错,就是:“这座城市只有少数人的梦想和多数人的工作”。直到晚上第一个朋友还给我发了知乎,关于这篇文章的讨论。今天我想在看看这篇文章,然后记录一下关于这篇文章我的内心的想法。然后就是内容违规被禁了。
“关于假装生活”关于生活的话题真的没有人能详尽的描述解答。因为问题千奇百怪。就好像一档调解矛盾的节目,看似一样总有一些不一样的细节。所以关于生活,如何生活都没什么好说的。那就说说“假装”如何定义是不是假装,放在别的事情上可能还好判断,放在生活前面。别人都不能判断别人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在假装。就跟判断感情,是一样的。只有自己判断。当然还不是每个人心如明镜,有的是不想分清,有的糊涂根本分不清。所以我从不认为有假生活。只有是否认真的生活。
回到文章。我当时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好像也没写什么。就是一些段子,论点拼凑在一起的。先说明一点。我在说外地人的时候我从没有带有歧视。因为我去外地的时候也会被成为外地人。我曾经也写过一篇关于类似的短文。我身边的同事都是外地人。反而我有种被歧视,被排外的感觉。
我的朋友跟我讨论,就不应该有本地人与外地人之分。我能理解,我也希望以后可以达到这样一个公平的环境。但是我们得回到现实。现在社会在发展,经济已经相比10年前都有一个质的发展。关于外地人在本地就业,生活等等的问题。就说一座城市的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要控制资源的过度使用,那么只能控制外来人口的数量。这不是带有歧视。如果中国各个地区都如此发达也不至于来北京来吸雾霾。所有的城市不都正在发展起来吗,也有很多人选择留在家乡奋斗。观点都是在慢慢的改变。为什么政策一时一变。我不是为了谁说话。理想国的想法我也很向往。但是也要解决眼下的问题。
我当时对她说的“因为我们是自带的地域立场。你跟我说的点,是大方面的不是文章细节方面的,微观说有点站不住脚。大方面的立场我跟你不对立,所以更没必要咱们两个争执了” 本来想今天在看一下文章,从文章入手在阐述一下我的观点,结果今天看不了,而我也不记得写了啥。
另要说明一点的是。有时候两个人就算观点是一致,在表述方面有一些不同,也会有一些争执。这里的争执我认为都是带有个人色彩的。
觉得还想在写点什么的。知乎第一个评论。作者也是北京人。第一点关于假装。他的意思是,没有人不在假装。不假装的生活就不是生活。从他的论调来说也对。我自己认为的根本分不清是不是假装,只有认不认真的生活。(语言真的千变万化。什么程度叫认真。仅我个人觉得负责的做好每件事就是认真,这里不展开了) 第二点关于房子。唤醒我的记忆了。五套房子,真跟我没什么关系。我就不发表言论了。第三点关于排外。哪里不排外,有人的地方就排外。对我赞同。就像我前面说的我的同事们都是外地人,总能找到老乡,北京人反而被排外了。当然人与人交往中看重的不是地域差。而是人品,性格等各方面。所以人的内心有各种歧视(白人歧视黑人。宗教歧视。封建歧视女孩。多了去了)为什么你没有孤独致死,因为大家还有接纳能力。这就是平衡。如果单方面说就是狭隘。最后一点关于乡愁。这是这篇文章最后的感情牌嘛。我不是对家乡有多瞅,而是与我成长中的记忆对比后,发现什么都变了。我最大的牵挂就是我的父母。(感谢,我根据金先生的评论又写了一段感触)
PS:思想跟不上打字。努力记录我的想法,变得可以表达自己就是我自己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