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九年级学生必读篇目,同时也是中考必考篇目。这一个必读,一个必考,让师生对这本书的阅读格外重视。但是,当我们翻开书来看,这文中太多的生僻字不认识、太多的故事情节与现代学生的生活场景相差太远,估计学生翻几页,就会觉得没有兴趣继续往后读,学生会直接感受到“太难”“没意思”。但就是这样一本让学生觉着没意思的书,放在了初中生的必读篇目里,我们老师是不是应认真思考这本书的阅读方法,寻找适合学生阅读此书的有效途径、开展多样的阅读形式,真正让学生读进去。当这一点明确之后,再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读的更深入,同时发挥老师在阅读中的引导作用,这就是今天我想说说如何读《儒林外史》的理由。 一、明确这本书的阅读价值
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读经典,那又怎样?受损的不是经典,而是我们。的确,你看或不看,它就在那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对于这本书,我们老师首先应该明确《儒林外史》最大的阅读价值。从本书的内容上来看,我想应当是对作者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命运的了解及感喟。当文中所谓的读书人被功名利禄所裹挟,为利益而损人利己,为投其所好而卑躬屈膝的众生相出现在我们眼前时,这让我们现代人读来,怎不扼腕叹息,怎不影射到现代社会中的群体关系中呢?鲁迅先生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是:“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我对这八个字的理解就是这是一部“公心讽世”之作,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真切认识,一种忧患之心。
这部小说的阅读价值除了主题的针对性极强之外,同时还有讽刺手法的充分运用,尤其是众所周知的范进中举这一情节,对范进本人、范进的妻子、母亲以及老丈人在他中举前后表现的对比,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笑中含泪,泪中又有对这些人物的可怜与哀叹。清时闲斋老人对这部小说讽刺手法的评价中说:“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作者吴敬梓把所塑造的人物放在平常生活中的传神的细节中,以冷峻的目光注视着这个人物,周围的众生相,就算在现在看来,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深夜执笔时,将这些生动的人物声态并作,皆现身纸上的灵动与智慧。
二、掌握书中白描手法的运用。说到白描,我们想到的应该是在文言文对所写景物的大笔点染,白描手法的运用。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人物自身动作,细节,对话表现性格,心理、笔锋内藏而含蕴、深厚。用词极为简练、生动、准确。极少累赘成分与程式化套语,如写周进的出场(第二回)用笔极细。尤其是文中第二回中,王惠来到周进做馆的观音庵,不分礼数(王惠年龄三十来岁,周进已有六十),尤其对王惠的细节描写,在他第二天赶路之时,作者对王惠的白描手法的运用:“起来洗了脸,穿好衣服,拱一拱手,上船去了。”生动刻画了他功名在身,居高临下,丝毫没把周进放在眼里。而紧接着,对周进的描写是这样的“周进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看到这里,我们眼中是不是出现了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科举而难以自拔的人。由此也可感受到,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总之,文中极少赘言与程式化的套语,所以在白描手法的运用中,这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立体地、生动鲜活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三、增强学生读书过程的参与感
读书最终的目的,是让阅读者感受到自身认知程度的加深,培养其思维的灵活而多样性,因此,在阅读《儒林外史》时,我和学生每周都要进行为期两节课的深入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同时,还要联系现实生活,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