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交友篇4

论语交友篇4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关于没有学历,没有学历不代表没有学习,这个人就算没有文凭没有学历,没有加入孔子的三千弟子当中,但是他也是学了东西,这是对这种人的认可和尊敬。

贤贤易色有很多人说,不要喜欢美女了,喜欢圣贤吧,其实这个解释有些牵强,色,表现的意思,外在的东西,第一个贤是动词,第二个贤是名词,易是动词,色是名词。贤贤是你要去关注内在好的东西,易色换掉外在的关注,我们很多人在生活当中总是去关注外在的东西,这个人穿什么样的衣服觉得不值得交往,品味都不对,这时子夏担心的那种对外在过度看重的。外在的东西,如果我们能更多的看重内在的东西,替换掉我们对外在的执着,这是第一个表现,叫贤贤易色。贤贤异色这段在互联网上有特别多的争论,说袁隆平赢了还是范冰冰赢了?其实没什么好对比的,非把他们扯在一起,让人心里难受,其实他想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社会尊崇的是像袁隆平这样内在美的科学家,还是像范冰冰这样外在美的明星,所以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倡导了,外在的东西放在一遍,更多的看待内在的东西,这些话在中年人眼里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感觉,但是对年轻一代的人是很有作用的一句话,就是贤贤异色,对年轻人来讲非常重要,可以回忆一下青春期时,谁会因为一个人的内在在崇拜他?很少。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是喜欢演艺明星,你说那些人是很好的人吗?多棒吗?是包装出来的明星,你对于他们好不好,你不知道。所以子夏讲,要注重人的内在,外在的没用,除了让你花钱买演唱会门票对你没有什么帮助,比方机场能看到一群小孩,花钱买机票跟进去拍明星,喊真棒真美好,非常的可笑,这时就应该打出牌子贤贤异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家)对待自己的父母能够竭尽全力,能够努力的做到最好,然后事君能致其身(国)就是你对待你自己的君上,今天来讲对待自己的公司对待自己的单位,能够致其身,你能够努力,你能够奉献。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友)亲族,在这三个层面上都能够表现的很好,我们说是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总结:就是你不要太担忧你有没有文凭,虽然没有文凭,那事儿来说话,事儿能做得到就好,事父母能竭其力,这句话讲的很保守,比方说给父母能买别墅,叫做孝,你不能这么定义,如果这样定义,因为很多人买不起别墅,中国古代的人很能体谅不同的人的状况,古代有句话讲,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道;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迹世上无完人,就是孝顺这件事,你只能够看心,不能看行为,如果看行为那寒门就没有孝顺的人,你做不到,孝顺父母这个事儿只能能竭其力,万恶淫为首这是看行为的,如果说看心,你想就是个坏人,那世上没有好人,所以古人是比较宽容的,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都不算高要求,虽然做起来也没那么容易,但这不算是特别高的要求,这就是家国亲族,然后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我拿他实在没有办法,輗和軏都是连接牛和车的连接器这个关键点的零部件,那信是什么呢?信是人和人之间的连接器,你要跟别人合作,你要跟别人一块做事儿,你必须要链接,你不链接怎么做事儿呢?这时候就是靠的那个輗和軏,孔子用的这个比喻是大家都很熟悉车子,只要把这个輗和軏拔走了,这个车子就走不了了,所以合作的时候链接是很重要的,人和人的链接靠的是信用这件事,孔子始终认为信用不是一个特别高的境界,孔子认为信用小人也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就是小人的行为,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是很不错了,是小人当中的一个高境界,所以孔子并不是夸耀这个信多么的了不起,孔子说这是个底线,就是说你如果连这个都没有,你没法链接,你在这个世上没法生存,只有你一个人单打独斗,比方说如果你现在上了失信人员名单,啥事儿也干不了,飞机也不能坐,火车也不能坐,五星级四星级酒店都不能住,坐动车只能坐二等车,搞的你寸步难行,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儿,所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代的人不轻易说话,因为他们特别害怕自己说到做不到,这是个特别大的耻辱,过去古人讲轻若者必寡信,比方有个人在你面前喜欢许诺,张嘴就开始许诺,这种人往往实现不了,他说完就忘了,扭头就忘记了,过几天就说没有啊,忘记了,他不认为说他说出的话,言可复也是很重要的,前面的章节里面也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孔子说讲究信用不是一个人很高级的一个事情,这不算特别高,信只是近于义,没有到达义的这个境界,做到言可复也,你说的话,你能够逐渐慢慢的把他实现,刚毅木讷近人,这是孔子喜欢的人格特质,这个人看起来,不太会说话,话不多,似乎显得特别不太会社交的样子,也不喜欢跟人承诺什么东西,不愿意画饼,但是这种人往往近仁,因为他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人,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一诺千金讲的就是这个到里,但是一诺千金一定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每次跟孔子表现,在孔子面前总是吃瘪,总是要被孔子修正一下,子贡想要表达是,如果我不希望别人用在我身上的事情,我也不会把这件事用在别人身上,其实这句话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说子贡啊,这事你做不到,能做到是什么呢?有一本书叫做(思辨与立场)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我们自己进行深深的反思,所以这里面有个高级的思维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叫做思维的公平性,我用评论我的一个态度,和评论别人的一个态度,应该是一致的,不要双标,但是在现实中,双标这件事实在是难以避免,就是你的家人,你熟悉的人,做了一件糟糕的事,丢了一个塑料袋到车外,你会提醒,注意点不要这样,如果前面的车不认识的人有这样的行为,你会激动的说人渣,我曝光你,拍照,这样,所以这样日常的小事就可以看出来,我们想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我们也很难摆脱双标的这样一个态度,所以这个双标整天贴在别人身上,贴在别人身上本身就是双标,时刻要提醒自己,我是不是双标,我可以不可以把这件事减少一点,所以孔子说,子贡,这件事没有那么容易哦,你未必能做得到,孔子对子贡是很了解的,举个例子,当你受了委屈需要别人来安慰你的时候,你最希望对方说的是什么?你想开点,没什么了不起,不要紧,类似这种话,但是当你去劝你的朋友,张口就是这句话,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这句话对他人完全没有安慰作用,我们自己听到是当事人的时候,会很不舒服,但是当我们跟别人说的时候,我们是没法体会到对方当时的感受的,所以佛教当中有一个很高的境界,菩萨发的是怎样的大悲心呢?叫做同体大悲心,能够在你身体里感受到你深切的那种感受,这样你才能真正的成为菩萨去渡人,所以说子贡说的这件事,真的是太难,孔子为什么能这么直接的评价子贡,是因为知道我自己都未必做的到,所以这件事子贡轻视了,并不是批评,是告诉子贡不要轻视这件事,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所以大家不要提到双标就暴怒,就生气,网上流行的骂人的语言,很难做到思维的公平性。给孔子做学生真的是太难了。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古书中出现或曰的时候,往往后面说的不是什么特别好的话,因为这个人的名字都不愿意被提及,有一个人说,评价孔子的学生冉雍,(冉耕、冉雍、冉求,三冉)说冉雍仁呢达到了仁的境界了,但是他的表达能力不怎么样,佞,不会说话,巧言令色,口吐莲花的感觉,这个人的评论很明显,层次不高,孔子相当不满意,首先,这个人轻易的说这个人达到了仁的这个境界这个事儿,就不能够接受,整个论语当中,除了孔子说颜回三曰不违仁之外,什么时候说过什么人在仁的境界呢?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儿,但是这个人轻易的评价,这个人已经达到了仁的境界,但是表达能力不行,我们今天评价一个人说,这个人不错,就是不太会包装自己,不会自我炒作,这样讲,然后孔子说焉用佞?为什么非要那么会说话呢?为什么非要那么能表达呢?这是孔子的标准,或曰的标准,代表了一种世俗的观点,世俗的观点是,仁这件事没有多么了不起,更了不起的是,是会表达会说话,能够左右逢源,能够口吐莲花,对仁的这个评价在冉雍身上太过,在佞这件事上在冉雍身上不对,所以这个这个评论被孔子整个推翻,孔子说,焉用佞?为什么要用到那么好的口才,因为孔子不喜欢人口才那么好,因为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疑人,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表现,表情极其丰富,说话言辞特别华美,很少有是好人的,所以说,孔子说不要用佞,为什么呢?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就是如果只靠着一张嘴跟人不断的打交道,给别人画饼啊,引诱别人做一些事儿啊,这种人往往最后招致厌恶。

不知其仁,焉用佞?我对于冉雍这个人到底是不是仁我也不知道,总之用不着那么会说话。为什么孔子对很多人说不知其仁呢?里面有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在里面,就是因为仁这件事情是内在的,很难从外部看到,我们看到这个人治国的能力,有理财的能力,这都是外在的表现,但是他内在的内心是不是处在仁的状态之中做这件事情,孔子说我不知道,我就不能够随便说,所以说,当孔子说不知其仁的时候,大家不要误认为是孔子在批评冉雍,不知其仁,是真的不知道他是否是仁,孔子实事求是说,我看不出来,这个人到底是仁还是不仁,孔子评论一个人的时候,经常是评论这个人能做什么能做什么,但是孔子不会说这个人是个好人是个坏人,跟孔子比较起来,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对他人进行道德层面的评价,我们经常说,这个人守信用这个人不守信用,这个人是一个好人这个人是一个坏人,这个人品位高,这个人品味低,我们经常做这样的评论,而不是做这个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评论,经常是道德层面上的评论,孔子说,仁这件事我没看出来,也许我还没有看到,当一个人说一个人不仁的时候,这个人还是否定,但是不知其仁的时候,是表达的不知道,因为我没看到他行不仁之事,但是也不知道他内心的状态,所以我不能随便的说他是仁,我不能拿这个标签贴在他的身上。因为在论语中多次出现不知其仁这样的说法。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讲的是每个人的个人的理想人格,这三个人的境界是一个人比一个人高一层的,1.子路,是抛弃了外物,感觉外在的东西不需要留恋,到了一个境界2.颜回,抛弃了名声,抛弃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判断,我自己好好修炼我自己就可以了,佛教小乘的境界3.然后孔子,佛教大乘的境界,为别人,就是我能够,老者因为我而安心,老者安之,父母唯其疾之忧,担心你生病这件事儿之外不用担心别的,让他觉得你很安心,见到你,想到你就感觉很安心,不要给他们添麻烦,朋友信之,朋友觉得你可以信任,可以托付,有些事儿可以跟你合作,然后少者怀之,怀理解成关怀,也可以理解成怀念,后代他们还能记得我。这个就是从小乘到大乘,颜回是自渡,孔子是渡人,所以这段对话记录了,这三个人希望达成的三种理想人格,自己能够做到的那个境界和状态,希望自己能立大志学孔子,等我们老了以后可以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回、子路在孔子身边陪着。

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你们每个人的志向呢?”

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

颜回说:“愿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自吹,不宣扬自己的功劳。”颜回偷吃的故事佐证延回默默做事不愿意跟别人多交流,内向。

子路说:“我们想听听老师您的愿望。”

孔子说:“使老人能过得安适,使朋友信任我,使年轻人归依我。”

颜渊篇23章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子贡问孔子怎样交朋友,怎样处理跟朋友之间的关系,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孔子说义者三友,有直、有谅、有多闻,朋友犯了错,你肯定要忠告他,你把自己知道的该说的说出来,而善道之是,努力的引导,好好的开导他,但是不可则止,假如你说了这样的话,做了一些引导,但是劝不住,怎么办呢?别劝了,这就是不可则止,这就是分寸,这就是我们的尺度,毋自辱焉,如果长期下去就会自取其辱了,连朋友都没得做了,关键不是朋友有没有的做,是你太过分的话,有违为友之道,反而是事情变的更糟糕,有时你手松一松给他一个空间,他回家琢磨琢磨过两天他想明白了,但是反过来,假如你像个高压锅一样,把他压在那里,压的不行了,你这样绝对不行,你这样我们俩断绝关系,怎样怎样的,到处去把对方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儿来办,你活到人家的生活当中去,你替人家来做决定,你非要去决定人家的人生走向,结果就是他不干都要干,非要朝那个方向去不可,核心是我们不要总是想左右别人的人生和选择,为什么孔子一定要跟子贡说这个话?论语还有一章是子贡方人,子贡喜欢评价别人,经常会说,这个人怎么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怎么样,总是喜欢品评这些人,然后孔子婉转的批评了他一句,说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你怎么那么多闲功夫呢?你怎么这么有劲今天评价那个明天评价那个呢?换成是我,我没这些闲功夫。你是不是闲的太厉害,太有钱,子贡的毛病就是喜欢品评别人,喜欢评头论足,所以他在交朋友中遇到这样的困难也不意外,他主观性很强也很聪明,所以孔子就告诉他,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再把这句话往深层次思考,婚姻都是一个人的事儿,有一本书叫(亲密关系)告诉我们,婚姻是一个人的事儿,婚姻如果是两个人的事儿,无论你做多大的努力,你只能是50%的分数,最多得50分,很多夫妻说我做了这么多努力你为什么没反应,其实在于婚姻其实是你一个人的事儿,你能够把自己管好,你不要总想着去改变别人,你不要自取其辱,你们俩的关系反倒是可以更加融洽的相处下去,而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痛苦,就在于夫妻双方耗尽了一生的心力都为了要改变对方,然后对方憋着劲儿也想改造你,最后你们俩搞的不欢而散,叫毋自辱也,相互自取其辱,同样的道理,对父母也是一样的,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我们对父母也可以劝,但是劝多了不听你的,你别管,你该干什么干什么,劳而不愿,你替他打扫战场,你替他收拾最后的这个问题,这个烂摊子,这个都是你作为子女应该做的事儿,所以孔夫子很容易很清楚划清自己和他人的界限,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如果我们一个人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让他生又让他死,这就迷惑了。有人说,我为你好,我希望你改变,你为什么不听呢?不停的想要去左右朋友的选择,导致的结果就是他自己变的迷惑,他不是为了朋友,他是为了他自己,他为把他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对方,所以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做自己该做的事,该说的说了,该做的做了,做完了不可则止,他做不到,没关系,你过你的日子,毋自辱也。就这个道理。

贤文34章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何如?老子有以德报怨以德,老子讲究以德报怨,别人对你不好,对你有怨恨,这时你用德行来回报他,他对你不好,我对你好,这个方法如何,然后孔子说,何以报德?如果一个人对你不好你对他好,如果别人对你好你怎么回报呢?不公平啊,所以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就是你不喜欢他,就直接回给他,我不喜欢你,就行了,这叫做直,还有一个直可以理解为,值,意思就是以同等的伤害回给他,他伤害你10分,然后你伤害他10分,这叫做以值抱怨,两种解释,然后以德报德,投桃报李,这里我们可以想到博弈论,博弈论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两人猜拳游戏。利益最大化,是否坚持诚信的实验,最后博弈变得混乱,最后计算机模拟找出什么样的策略可以有胜算,可以收益最大化,最终结论是,以牙还牙程序,当对方不诚信一次以后,你也要不诚信一次,一直不诚信到对方回归诚信,对方回归诚信以后,给他机会,你又回归诚信,然后诚信~诚信~,然后对放再不诚信,你也要不诚信,循环,这叫做以牙还牙策略,这个博弈的策略最终的得分是,最高的,所以这个老子就不一样,你不诚信没关系,我诚信,我只要坚持以德报怨就好了,因为对你好不是你需要是我的需要,两派,但是孔子不认为,孔子认为何以报德?你这样的话对一些对你好的人也太不公平了,所以以直抱怨,以德报德.看来孔子是懂得博弈论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053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527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779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685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99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0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89评论 3 39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54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90评论 1 29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34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1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94评论 4 31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76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5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1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849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58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