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奇妙的旅程》:新生命的孕育浓缩了人类的进化史。每一位经历十月怀胎的母亲也经历了一次对生命的重新认识。一位女性学者和画家以绘画与文字记录了这段心路历程。
生命的旅程(第三周):经过4-7天的旅行,受精卵终于附着到在子宫壁上,它分泌出一种酶,破坏掉子宫内膜的细胞,钻进去,再修补好内膜,这就是“着床”。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一个细胞组团,开始分化,一部分变成胎儿,另一部分变成了供给胎儿营养或者保护胎儿的组织。现在的受精卵肉眼无法看见,准妈妈也浑然不觉。
生自混沌
当你想象自己是子宫中一个微渺的生命,你能看到什么?
幽暗混沌的母体世界,是否正如同宇宙诞生之前的混沌?
在全球许多的创世神话中,世界均自混沌而生。
古希腊《神谱》中描述:宇宙之初,唯有混沌,无边无际,一无所有,不可描述。从混沌中诞生了大地女神盖亚,以及深渊、幽冥、黑夜和爱欲之神。随后,由大地生出了天空和海洋。
中国的盘古神话亦然:“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三五历纪》)”
圣经《创世纪》第一句话:“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古埃及、北欧的神话也有相似的认知。宇宙创生之前的状态,亦是婴儿诞生之前的母胎世界。因此,在自然、哲学、审美、诗学与艺术的世界里,混沌成为一个多义有趣的词语。
混沌,与母性、创世、本源相联,启发了哲人对天地的思索。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而波伏瓦将混沌与母性联系起来,因为“母亲即是混沌(chaos),混沌既是一切生命所由出之源, 又是一切生命所当归之处,她乃是无(Nothingness)。”
混沌,也指涉着婴孩、天真、质朴。老子认为得到大道的人既是“旷兮若谷”的又是“混兮若浊”的,人们聪明强悍进取的有为世界不若“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的本真境界。
混沌,是无形、无序、不可预测。“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现代科学中,混沌理论是指在非线性和动态的系统中,看似毫不关联的碎片会有机地汇集成一个整体,比如蝴蝶效应。因此必须用整体、连续的关系才能对无序中的有序加以解释和预测。
在所有混沌系统里,人所在的系统最为动态多变:基因、生理、心理、环境以及各种关系中的每一次蝴蝶翅膀的扇动都可能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比自然的运行更为混沌,人的教育比物的预测更加难以规划。婴儿,自母体的混沌而生,长大成人之后又进入了社会这个更大的混沌系统之中。
混沌伟大而壮美,是人生的源起和归处。而在起落承传的生命过程中,如何在无序中寻得有序,在混沌中兼得清明旷达,也是人生的大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