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个很好看的综艺《风味人间》。
穿越四季
跨越山海
寻找风味的旅行
这是风味人间的主题。
而《风味人间》中的“风味”是什么意思?
陈晓卿导演说:“风味,是指尝到,嗅到,触到食物的感受总和。文艺一点来说,风味更像是一种谜团,它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欢乐的同时,让我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所以这一期,我也想讲讲风味。
我算是江边长大的孩子,如若说狗刨算游泳的话,那我就是会。不过水性不好,倒不妨碍我抓鱼。
还记得每年的夏天,村口的排灌站隔几天就要抽水用于农田灌溉,到下午四五点钟,机器就停下来,渠里的水就开始慢慢退去,这时候,就是我们这帮孩子抓鱼的好时光:
沟渠不算很宽,差不多够我拿的小网摆三道成“z”字型,固定好后就不用管,跑到稍远点的那个“牛坑”去玩,因为是水牛经常洗澡的地方,河底的泥巴很结实且光滑,特别适合跳水,扑通一个个跳下,比比憋气,打打水仗。
差不多手纹起皱的时候,就得去收网了。网的孔径比较小,只适合用来捕白条和小鲫鱼,大鱼就别想了,即使缠上了,使劲往前冲两下我的网就破了个大洞,不过白条力气就小太多了,冲一下就得停下来歇会儿,然后浮标就跟着下沉上浮,走到跟前,提起一点,一把抓住然后小心地解开,放到挎在手腕的塑料袋里,基本上收完一路,十几条是收得到的,运气好还能收个几十条一顿吃不完放冰箱。
刚抓的鱼一般都是交给我妈处理,简单的把鱼用手撅开,去掉的鱼鳃和鱼肠丢给那群鸡吃,引起一阵骚乱,然后再用井水冲洗两遍干净了,就可以交给我爸去炒,烧热的锅,油烧至七八成熟,倒入白条,翻炒几遍加入食盐酱油少许,加点水焖烧几分钟,出锅前撒上几根葱花,嗯,又可以吃三碗米饭了。
虽然,在上大学的那年,那条水清鱼丰的小渠因为排灌站上游那户人家养猪排粪而不复存在,但是,作为江南水乡长大的我,对鱼还是情有独钟:
周日起个大早,昨晚夜市灯红酒绿的场景还保有痕迹,穿过两条还没睡醒的街,菜场里大妈和菜贩的讨价还价声却是倍感亲切,鱼档前挑上一条一斤多的鲫鱼,杀好去鳞装袋,蔬菜摊买点姜蒜还有些时蔬,结账时老板娘会送上两根香葱,再去豆腐坊来两块老豆腐,心满意足地返回。
袋子里的鱼得二次处理干净,我妈说鱼肚子上的那层黑膜得用刀刮掉,鱼泡是不吃的就丢掉,再在两边鱼背上来几道花刀,待锅里的油烧热的时候,放进去炸,不用炸得很透,差不多把两边都炸焦黄一点,然后盛出待用。
接下来锅重新刷好后倒入少量的油,烧热后放入切好的生姜,然后再放鱼,炒个一分钟左右倒入烧开的热水,刚好没过鱼就可以了,加入切好的葱,盖上锅盖,大火煮五分钟,开锅撇掉水面的浮沫,再放入盐和切好的豆腐,转小火煮八分钟,一锅热腾腾的鲫鱼豆腐汤就可以出锅了,菜谱上是这么写的。
端上桌,给女朋友盛一碗,听着她的夸赞,感觉厨艺又进步了。
总感觉现在吃的鱼都多少缺了点儿儿时的鲜味,大概是人工密集型的养殖使得鱼儿快速生长的同时也忘了沉淀下的那种东西,就像在快节奏下奋斗生活的我们,只能看着电视荧幕里的色香味俱全咽下口水,跟着镜头寻味自己的至臻,其实那些风味也没有离你很远,它也打包进了你的行囊跟着你走远的脚步,它就像是一个烙印在味蕾的纹身,不明显但深刻,你要记得,你也会记得。
人间至味在清欢,家常菜也会有别样风味,好好吃饭一直是我们遵循的宗旨,不要因为有事太忙而随便对付,伤胃也伤身,有时候也应该把节奏放慢一点,去等待,锅里的食物会发生奇妙的反应,去等待,那些深藏的味道重新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