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语言?,如果单纯地把它理解成说话,未免太简单了。的确,我们平时说话也是语言的功能之一——交流。可语言的重要性绝不仅仅体现在谈话聊天上。
为了说明语言的重要性,我们来寻找一个侧面证明或者叫反面例证。希特勒(对,就是那个臭名昭著的大坏蛋)曾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的重要性。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文明传承,都离不开语言这一载体。语言可以既是声音的,也可以是图形的,符号的。不同的种族、地区,也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文字。独特的语言除了基本的沟通作用外,更是一个民族形成集体认同的独特标识。无论何时何地,相同点语言和文字,时刻能提醒我们是“自己人”。这种认同对促进民族凝聚力非常必要,对传承本民族的思想、文化、以及科技成果非常必要,对树立民族自信非常必要。
中国人说中国话,写中国字,传承中华文化,主要依靠的是汉语和汉字,(一些少数民族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文字。)
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人们意识到学习其他语言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增长见闻促进交流,多一把了解世界的钥匙。但学习任何其它语言之前,我们是不是应该建立完备的母语系统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作为中国人只有深入学习我们自己的汉语汉字,才能更好地了解历史,理解时代,创造未来。
汉字作为汉语的书面语言和我们的民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大约36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甲骨文,这是一种篆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早期文字。汉字的演变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在整个过程中汉字不断地演化、派生、合并、创造……才形成今天我们广泛使用的汉字。
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回顾属于自己的文化。也因此全国各地都兴起“国学热”。一提起国学这个词汇很容易引起各种争议,国学这个词的含义太宽泛,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我们都知道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就以上提到的国学门类来说,谁是精华,谁是糟粕?谁会心甘情愿承认自己是糟粕?对待传统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是面临纷杂的门类,该从何下手?
我认为还是要从文化根源上入手,从汉字的学习开始,从以汉字为载体的,在时代大浪淘沙中,依然焕发活力的经典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