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是美国人弗洛姆的一部著作,书中主要探讨了人类为什么需要爱,爱有哪些理论,怎样进行实践的问题,这本书发表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然而引进到国内是2008年,不知道陈忠实在创作《白鹿原》时,有没有知道这本书,从他回忆创作《白鹿原》的记叙中,所列的书单里并没有看到《爱的艺术》这本书的影子,最近,我有幸阅读了《爱的艺术》这本书,再次重新回到《白鹿原》的世界里,竟然发现两本书在爱的理论上高度融合。
陈忠实在小说中诠释了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并且从各个角度,完整的流露出他对民众的博爱,对母爱的认知,对性爱的理解,对自爱的升华,对神爱的触及,构成了作家对民族的深爱。
一恐惧感是人类无法回避的话题,变革中的民族更需要爱的支撑。
《爱的艺术》中这样写道,人在脱离动物之后,被推到一个不确定的,完全开放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人只了解过去,对未来仅仅知道死亡,其他的一无所知,因此,人感到恐惧,感到无力,迫切需要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而建立这些关系唯一的方式就是爱。、
《白鹿原》展现的是清末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的情景,变革中人们的恐惧感,无力感更强于任何时候,他们不知道皇帝没有了,田税怎样缴,也就是说,不知道新的统治者会怎样对待他们,原来的行为方式还能行得通吗?行不通的话,该向什么方向进行转变。
小说中有一个“交农”的事件,新任的县长成立了乡约,组织大家大吃大喝,白嘉轩一眼就看出这些吃喝的费用将转嫁给村民头上,果然,还没有到收成的季节,上面就开始收税,于是,他就广发鸡毛帖,鼓动十里八乡的村民一起反对这种赋税。
他们一直都按照田地的等级上缴皇粮国税,把田地按照天、地、人分成三等,这种交税方法祖祖辈辈传了下来,已经习惯了,突然之间,新政府成立,新的规则出台,从他们的心底产生了一种恐惧,习惯被打破的恐惧。
面对这种恐惧,他们首先想到了就是用以前的方式去进行反抗,那就是把所有的农具都交到县长那里,表示农民不干了,这在以前是有用的,现在还行吗?也就只有试一试了。
这种用过去的方式来处理当下的问题,就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借用熟悉的程序来进行试错,对了,就达成新的和谐,错了,那就重新进行选择。
变革中民众就是在这种小心翼翼的试水,在孤独和恐惧中,慢慢适应社会的巨大变革,怎样不再害怕,怎样与新社会和谐,这就需要爱来润滑,来消除这种恐惧和无助。
不能苛求作者完成这种爱的实践,如果那样就是大团圆的结局了,实际上,直到今天,爱仍然在路上,弗洛姆说,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充分的体现,爱才有了实践的最佳土壤,阅读《白鹿原》,更多的感受是作者对民众,对民族深深的爱。
我们的民众在变革中,他们是怎样在没有爱的恐惧中度过的,我们的民族为什么要经历那么多的曲折,这就是作品流露出的爱,作家之爱。
二博爱,作家心里挂念着那些普普通通的人。
爱的第一种形式就是博爱,对普通人,对弱者,对穷人都怀有一种关爱之心,这并不是说一定给予他们什么物质,悲天悯人,就是作家的情怀。
白鹿原上生活着白鹿两姓人家,这里的土壤受到了从皇城里流出的各种污水的侵染,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显得麻木,也显得愚昧,对新事物缺少认识,对旧事物缺少反抗,这些人不是用来批判的,对他们的生存方式,作者予以了同情。
白嘉轩一辈子都在操心,先是子嗣问题,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父亲死不瞑目,这涉及到族长位置的旁落,接着是维护白鹿原秩序的问题,这是他族长的职责所在,为此可以不计前仇,原谅黑娃,可以大义灭亲,驱逐亲生儿子,同时,他也是一个有小算盘的人,在巧夺风水宝地中,戏演得巧,瞒过了所有的参与者。
鹿子霖想到的就是要高白家一头,想到的是如何多买土地,如何让儿子读书求取功名,因此,当上了乡约,这可是比白家族长的位置还要高,很早就开始送孩子进私塾,送孩子到外面求学,而他自己,用手中的银元,换取了原上很多女人的身体,“干儿子”遍地,最后,算计来算计去,疯傻收场。
还有对雇主衷心耿耿的鹿三,就只是为求得一碗饭而已,对主人的忠诚,让他儿子也鄙视他。
此外,医技高超的冷先生,冷眼看世界,本以为同时结交了白鹿两家,没想到毁了女儿的幸福,不得不亲手下药,毒哑了自己的女儿。
白鹿原上,形形色色的人家,就是我们常常遇到的普通人,对他们的生活、思想进行了解,从他们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世界,给予一种认同,这就是一种博爱。
作家对普通民众的关心,体现悲悯的情怀,这样的作品才能充满爱意,也才能唤起人们心底里的同情心,这样的作品才算好作品。
有人曾经评论《白鹿原》没有歌颂革命者,也没有体现先进的民族精神,记录的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家庭,然而,从白鹿两家走出了鹿兆鹏、鹿兆海、白灵这样的革命者,也走出了白孝文这样的革命投机者,我们能彻底否定普通家庭对革命的贡献吗?
每一次社会变革,正如同古诗词中的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承受最大痛苦的往往是民众,是社会底层下,最普通的家庭,感受这些家庭,就是作家心中最大的博爱。
不批评,不指责,感受他们的生活,描绘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道在社会变革中慢慢成长,陈忠实给后面的写作者树立了一个榜样。
三母爱和性爱,对女性觉醒的一曲赞歌
女人,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地位最低,生活最惨。
陈忠实在收集素材时,就感慨那么多的女人,用她们的一生,换取了在县志上的几个字,某某氏,多少岁嫁入某家,多少岁夫亡,守寡多少年,这让他构思出了田小娥,这个勇于反抗的女性形象。
田小娥出生书香门第,却被嫁给了一个老举人,这个可以做她的爷爷了,对年轻活力的爱,让他喜欢上了黑娃,和黑娃生活在破窑洞里的日子是她最幸福的时光,假如没有后来的变故,即便不能进祠堂,他们也是幸福的。
即便是黑娃跑路之后,小娥也仍旧本分的靠劳动养活自己,鹿子霖用她对黑娃的担忧,占有了她的身体,又让她引诱白孝文,达到让白家蒙羞的目的,这些事都不是小娥自己的选择,她就是一个玩偶,所以,在被鹿三刺死之后,她发出了“错在哪里”的控诉。
但是,在那个时代,女人地位很低,不过是糊在窗户上的一张纸,破了,就撕下来,重新蒙上一张。
田小娥没有能争取到自己的幸福,参加革命的白灵,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
白灵是白鹿的精灵,她敢于逃出家门,到城里求学,敢于拒绝父辈指定的婚姻,和鹿家的两个革命者一起参加战斗,是一个少见的女中豪杰,最后的死亡,令人悲痛。
借助田小娥和白灵,作家给我们充分展现了女性应有的爱,这里面有女性对自身尊重的诉求,有女性对社会参与的渴求,他们敢爱敢恨,敢于做出社会认为出格的事情来,这就是她们的一种觉醒,一种抗争。
相比于书中的其他女性,比如白嘉轩的七房媳妇,比如惨死的冷家大姑娘,田小娥和白灵是值得称赞的,她们是觉醒的女性。
从爱的角度来说,女性涉及了母爱和性爱两大块,身为母亲,十月怀胎,养育孩子,这是一种无私的爱,同时,仅仅是生育工具和男人玩物绝不是女性的本命,只有她们觉醒了,爱才是健全的,有这种爱相伴的儿子和丈夫,也才是健康的。
鉴于多年对女性的误导,这两种爱在小说中还没有充分的展开。
小说中给善用权谋,玩弄女性的鹿子霖安排了一个疯傻的下场,尽管这主要源于社会变革和政治斗争,但是,这种比被枪毙还难看的下场,不也可以看出作家对这类人的鄙夷吗?
如实记录生活中的女性的悲惨,对她们的觉醒予以抒写,这也是作家的一种爱,对母爱和性爱的特别理解。
四自爱,对自身的爱,无论外在的变化,生下来,活下去,做好自己
变革之中,不可预测的因素倍增,对未来的恐惧感,对自身的无力感也更为强烈,处理不好,生活会变得消沉,变得疯狂。
白嘉轩面对帝制的灭亡,有些猝不及防,对剪发,交粮,军阀,乡约,新式学堂,等等都感到不适应,他的应对方法就是,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用了几千年,也就能继续适用当下,于是,他找到朱先生,有了《乡约》,这种行为可以概括为,面对多变,以不变应万变。
以不变应万变,首先要了解自己,知道可以坚持的东西是什么,这正好是自爱的前提,自爱,首先要明白自己,理解自己。
普通的民众在社会变革中,大多数是被裹挟的角色,《白鹿原》正视了这种现实,鹿兆麟到了村子里开展革命斗争,他首先找到了黑娃,对黑娃的自主婚姻的行为大加赞赏,说这就是革命,而黑娃能参加革命,与小时候得到鹿兆麟的冰糖有些关系,对眼前身为校长的鹿兆麟的好感,让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从后来革命失败之后,黑娃当土匪,当保安团,这些经历来看,黑娃对革命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在战斗中救红军,在解放前起义,都是一种自发行为,与鹿兆麟、白灵等的自觉行为有很大的差距。
小说非常客观的描写这种局限性,对革命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生存,他们在这种变革中寻求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黑娃后来找到朱先生求学,学做好人,还找了一个知书达理的媳妇,对参加革命的“搅风雪”,对当土匪时抢夺杀人,他放下了,从内心里找到一种平衡,这就是他的自爱。
对普通人来说,生下来,活下去,才是最有意义的,面对恐惧,孤独,无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自爱,清楚的认识自己,学会宽容自己,爱护自己,求得心灵上的宁静。
一个优秀的作家,应当正视普通人的自爱,感受,理解他们的这种感情,这也是作家的一种博爱。
五神爱,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宗教信仰。
在《白鹿原》中也涉及到了神爱,最为突出的是白鹿原的白鹿传说,这就是一种动物神的原始宗教信仰,而最直接的描写就是求雨,白嘉轩扮“黑乌梢”的那一部分。
白鹿走过,百草丰茂,庄稼丰收,野兽尽死,哑巴会说话,瞎子能见光,这就是中国人心中最原始的宗教信仰,面对灾害,无能为力,寄期望于一种神秘的力量,改变这一切,同时,也与自然界中的动物相结合,完成人与自然协调,从而求得心理上的平静,减轻恐惧感,这就是一种神爱。
对于白鹿,白嘉轩异常的崇拜,从雪地奇遇之后,他巧换了鹿子霖的那块风水宝地,把他父亲的坟迁到那里之后,他一读运也就转了,娶的妻子终于能活了下来,还一连生下两个儿子,白家的族长之位不会再旁落了,种植的罂粟,收成好,换来了大包大包的银元,直到小说最后,看到儿子白孝文坐在县长的位置上,也觉得这就是白鹿的庇护。
然而,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并不是唯一的,白嘉轩崇拜动物神的白鹿,但是,家里的三儿子一直没有生育,他不会去求白鹿,村子里干旱缺水,他也不去求白鹿,整个瘟疫死了那么多人,他也没有祈求白鹿,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宗教信仰。
神爱,是对无法解释的事物一种神化的合理性诠释,同样是为了求得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和谐,这也是爱的一种形式。
白鹿的爱是一种母性成分的爱,只要它经过,万物复苏,虫害尽死,不分贵贱,不分亲疏,所有的都可以享受这种雨露均分的爱。
相比而言,龙王的爱,就是一种父爱,求了不一定得,要看龙王有没有选择你,就正如父亲选中一个儿子作为他的继承人之后,对其他的儿子就可能漠视。所以,求不到雨,龙王庙也继续存在于大江南北,小说中,白嘉轩不惜老命也要扮演“黑乌梢”,腮帮里插下细钢钎,一个姿势不动,被抬着走了好几里大路,也没有求到一滴雨。
当然了,小说里求雨的主要场地是关帝庙,但求雨的仪式高潮却在黑龙潭,同样是祈求四海龙王赐雨。
神爱是爱的五种形式之一,也是人战胜恐惧的一种方式,如实记录这些感情,也是一个优秀作家所应该做到的。
六超越自己,对民族的大爱,对民族命运的思考,这才造就了经典。
如果《白鹿原》仅仅描写白鹿原这个小村庄的人间之爱,那么,估计不会得到这么大的成就和赞誉,你们一群人在那里唱啊跳啊,又与另一个地方的人何干。
但是,如果这种爱上升到民族,到国家的高度,就不一样,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感受并体会到爱的深切。
陈忠实在《白鹿原》里倾注了他对民族深深的爱意。
关中地区,是多个朝代的古都,这里的土壤被宫墙里流出的水侵染着,精华和糟粕一起滋润着这片土地,土地上的人民全盘接受了这一切,两千多年以来,融入了血液,化为了骨头,面对社会的变革,往往显得转身特慢。
这不但是关中地区,整个中华民族都有这种情况。
陈忠实在写《蓝袍先生》,抬头看到“读耕传家”的匾额之后,就想对民族的文化进行探寻,这种探寻的原因来自于一本名为《日本人》的书,两个同时被西方枪炮打开国门的帝国,一个用了短短几年就完成的转身,跻身列强,一个缓慢的扭转,甚至还出现了复辟,反反复复,直到被曾经的学生打得差一点亡国,才完成国家的现代化过程,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正是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对民族文化的反思,造就了《白鹿原》的高度,把眼光投向普通大众,记录他们面对变革,面对恐惧的应对之法,展现他们对人类基本问题的探寻,在这种与自然、社会、他人的调适之中,显现出来的各种形式的爱,造就了《白鹿原》的深度。
所谓的小说是那个时代最好的百科全书,其主要所指的应该是,小说描写了当时的人们实践爱的方式,围绕这些方式,展现出的方方面面,从而给出了那个时代对人类基本问题的回答,形成百科式的时代画卷。
还没有看《白鹿原》被称之为百科全书的评论,但是,作者在小说中的确展现了我们民族在变革之中的各种爱的形式,以及作家本身所显露出对民族的大爱,对民众的博爱,对生命的敬爱,这也就是作家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