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语文教育内容的显著特点:丰富性、综合性。
教育主要内容分三阶段
蒙学:识字写字(识字教育与伦理道德结合)
小学:阅读写作
大学:阅读写作
一、古代的识字教育
1.材料以三百千为代表,集中识字。集中识字是古代语文识字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有效的识字方法。
因古代无注音工具,所以需要量化集中识字。王筠《教童子法》:“能识二千字,可读书。”
教材:秦汉时为《三仓》、《急就》
魏晋后为三百千。
古代教材的字不重复。现代语言教材无效重复占90%以上,而古人独辟蹊径。三字经共1616字,百家姓共576字,千字文共1000字,合起来3192字,不重复使用的字为2200字,生字占70%以上,现代汉语教材望尘莫及。用韵语编成,便于记诵。
在集中认字阶段,以认字为主,至于意思及如何用,要求很低。且用归类法及带字法教学。
《仓颉篇》《急就篇》中,多按事物分类,意义相近的字放在一起。有时也按字形分,将偏旁相同的字编在一起。还可按形体和使用分指示、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是按照合乎汉字构造的规律进行的。象形字学一个,可以推出一类字。
先学象形、指事独体字,再学合体字。这也符合儿童认识事物及其形状的认识习惯及思维习惯。
学完三百千——再学韵语读物——再学四书
2.识字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蒙童心智未全,“蒙昧未知向方”,极易受到外界的熏染,因此,道德教育先入为主,使儿童从小接受纯正儒家伦理思想,以端蒙养之基。此时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先入为主可以有效预防各种异端思想的侵入,然后渐化之,渐至习惯成性。
(Esther 按:古人尚且知道道德教育应先入为主才能有效防范各种异端,以儒家伦理思想端蒙养之基。何况今日这群上帝的百姓,若不把真理先入为主传于蒙童,何以端建屋于磐石之基?)
朱熹《童蒙须知》开篇讲:“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级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他认为,只有在小学阶段就“于洒扫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长大后才能穷究事理,通达事物。
(Esther 按,此处可见即使在传统儒家的蒙学教育,亦并未将读书写文字放在蒙学学习的最优先及最重要的地位。百年树人,首先学习做人的基本道德礼仪。)
3.古代训蒙教育法
古代蒙学教育法之因材训蒙法:“极慧者,必摘其短以抑之,则不骄;极钝者,必举其长而扬之,则不退。倦者必加以礼貌,则不鄙;稍长必砺以蒙工,则不佻。”(崔学古《幼训》)
(Esther按:此处可见古代教育法,根据孩子的心性智力软弱处,或鼓励、或劝诫,今日从教者并未学过好的教育学,古代经验之宝贵可借鉴。)
二、古代的写字教育
儿童启蒙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中心,材料是三百千,然而书写教育则不与之同步。
儿童初学写字,写的是“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女小生八九子牛羊万日舍屯”。
第一步写大字,首先描红,可能还有老师把腕,描仿影。进一步,写米字格。再进一步,临帖。大字写得有点基础才写小字。
经验是:汉字难写,开头只能慢,等到基本笔画练熟了,基本字形掌握了,学写也会快起来。
因此,开头教儿童多认多记,多到远远超过他们能讲能写的地步,让讲和写慢慢追上来,追到集中识字阶段完成,最后到认、讲、写、用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