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是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沈奕斐老师讲述如何走出原生家庭。
在视频中,沈老师介绍了关于她母亲的两件小事。
她的妈妈在外婆家排行老三,这是个尴尬的地位,因为老大一般受外公照看,而比妈妈小的孩子则由外婆关心照顾。
这样一来,排行中间的孩子,仿佛少了几分父母的关爱。在家庭中,他们也往往最容易被忽略。
这让我想到韩剧《请回答1988》里面的老二德善,家里的煎蛋,永远都在姐姐和弟弟的碗里;分鸡肉的时候,两个鸡腿从来没有她的份。就连自己的生日,也要被安排跟姐姐一起过,她心里感到委屈,却总是表现得毫不在乎。
其实他们并不是不在乎,只不过是太过懂事罢了。
说回沈老师的妈妈,可以知晓,她也是受关注度最少的孩子,但她却没有把这些条件当做是劣势,而是觉得爸妈没有太过关注自己,这样正好给了自己更早独立的机会,和不受限制的空间。而帮忙照看弟弟妹妹,也让她更好地锻炼自己。
这样一想,事情坏的一面就被转化到了好的方面。
可能我们更容易想到,心态好、乐观,这样的字眼,但沈老师从专业角度说,这叫做改变你的解释风格,把坏事变成好事。
然后,她还简述了另外一件事,她的妈妈在怀孕后,公公要求她把每月工资30块钱,全部上交,可能作为是每月在家的饭费了吧。
但每月总会有几天,因为天气原因不能出工,这样工钱就会不足30元。这时公公便说不足30元的部分,就让妈妈回娘家去要,因为妈妈的爸爸比较能赚钱。
但是,妈妈已经结婚了呀,怎么好意思再去回娘家要钱呢。
这种事情,光听起来就很过分了,沈老师的妈妈心里也很不舒服。但是沈老师的妈妈再次把坏事扭转成了好事,她认为这是她独立的好时机。于是便借此机会和公公婆婆分家了,分家后也不在婆婆家吃饭,而是去吃食堂,在年底分红的时候,她靠自己的努力,赚到了一笔钱,并且还分给了公公婆婆三分一。
就这样,一件让人生气的事情,成功转变成了好事。
看完以后收获了满满的能量。虽然很多道理,可能摊开来看也是那样的稀松平常,或者说是老生常谈。但是当道理以鲜活的人物事迹呈现出来时,还是会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可能这也是文学在某种程度上的意义吧。
生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每个人都不可能只有快乐没有痛苦,苦与乐的交织才能称之为人生。
而原生家庭的苦,往往对人的侵蚀更为强烈。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努力走出这个漩涡。
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但是,既然已经选择了继续向前,那就积极努力把未来的路走好。努力去寻找能够让自己快乐的方法。
努力把坏的事情转变成好的事情吧。
直到岁月流逝,蓦然回首,我们便会发现,最终自己越变越好了,过去的苦也都不算什么了。
作者:亭子,相信文字的力量,探寻心灵的绿洲
公众号:六月的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