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存在的世界是一种物质的世界,而物质是一种凝聚的,相对静止的能量,物理,从字面上讲就是描述物质运动规律的学科,而易学,日月为易,阴阳相交,描述的也是宇宙万物,天地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学问,二者之间,本质相同,只是适用范围有所差异。
易学体现的是一种波动,阴极阳生,阳极阴生,而且是一种周期式的波动,寒暑交替,昼往夜来,万物的生灭,历史的更替,无不体现了这个道理,而物理学更是一种波动学说,小到微观粒子的自旋,核子的振荡,大到天体的运转,宇宙的演化,看的见的机械振动,看不见的电磁振动,无不是一种周期式的波动形式。所以二者只是为解释和描述世界本质而釆取的不同方式而已。
从数的角度看,阴阳放在物理学就是正粒子对反粒子,高电位对低电位,物质对能量,宏观对微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三就是阴阳交感,万物生焉,放在计算机领域,就是高低电位,就是0和1,组合后形成二进制的计算机语言,可以描述万象。所谓阴阳转换,它是一种过程,一种变化,一种现象的描述,它需要一个平衡点,一个媒介进行过渡,如一个质子得到一个负电子,变为中子,一个中子失去一个正电子,变为反质子。
若将中子作为母体,即道体,那氢原子就是道生一的一,一中有二,二即质子与电子,从元素周期表看,铁56,质子数26,中子数30,而易学中天数25,地数30,大质量恒星通过核变后,内核最终会变为铁核,铁为核发应中聚合能最高的元素,最稳定,而为啥质子数比天数多一位呢,这也正应了易学中的阴极阳生,死即是生,多了一个氢原子,多了一个一。
易中六为老阴,七为少阳,八为少阴,九为老阳,若对应一个昼夜,清晨少阳,中午老阳,傍晚少阴,午夜老阴,对应一年,春分少阳,夏至老阳,秋分少阴,冬至老阴,推而广之,天体,宇宙演变亦如此,先由核聚变向外提供稳定的辐射能,如太阳正处于稳定的少阳阶段,然后内核逐渐由氢聚变为铁,至铁达到辐射最强阶段,也就是老阳,自转加快,引力增大,磁场增强,温度升高,然后阳气下降,阴气上升,辐射的同时开始吸收储备能量,至少阴时,达到中子星阶段,恒星转速达到极点,电子回落至质子,一瞬间释放出正电子,可能就形成了反物质,从这个可见的宇宙中消失,这就是黑洞,没那么可怕,什么吞噬物质,纯属杞人忧天,我们正物质世界难道不再吞噬反物质世界的物质吗,这就是个周期性的轮回,从正到反,从反到正,从黑洞里想象我们的世界,人家也认为是黑洞,正反一接触,湮灭为几个光子而已,问题是老天会让你接触吗,各行其道,互不影响,所以这个宇宙无所谓起点与终点,一直都是生灭相连,一个星系死了,另一个星系就诞生了,所谓生死也是以我们可以观测到的现象为依托,其实就是个周期式的转换,只是有一半你看不见而已,你就认为它死了,这和黑夜你看不见物体,就认为没有是一个道理。
从理的角度看,物理学中有四大基本力,即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力,引力,强弱作用可以分为微观力,电磁力,引力可以分为宏观力,按易学思维,太极生两仪,即宏观,微观,两仪生四象,即四大基本力,而阴阳八卦是相互交感的,此消彼长,冲而和之,如宏观世界,引力大的地方,电磁力就弱,引力大的地方时间变慢,原子间的振荡频率变低,电磁力变弱,原因就是光速变慢了,而电磁作用是以光子为媒介的,所谓光速不变是指不同参考系下,不同的时间尺度下的不变,以一个引力场,一个加速度下的时间去衡量其他参照系下的光速,那他就是可变的,可大可小,若将引力场作为一种介质,那光速可变只是一种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不同而已,而所谓的时空弯曲也不过是光在不介质中的折射而已,只要引力变化是连续的,那光线折射也就是连续弯曲的,那时空也就是连续弯曲的。
目前科学已将弱电统一,从易学看,引力越大,电磁力越弱,而从宏观与微观看,那弱相互作用就越大,强相互作用就越小,所以物质的形成,从微观看,就是强相互作用下的聚合,弱相互作用下的分解,从宏观看就是,电磁作用下的形成,引力作用下的还源。
从象的角度看,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从钟表的运转,想到了相对论,我们从冷暖,高低,长短,难易想到了阴阳,从寒暑交替,昼往夜来,想到了变易,易更象是一种方法论,而物理是一种穷究本源的科学,方法没有对错,而科学亦不是万能,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相互更好的理解,说不准会产生出全新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