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教不懂的 ,不教已懂的《背影》教学案例
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教育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了解学生到底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开展教学。那么学生到底已经知道了什么呢?在当前教辅资料成堆的情况下,我们要把着力点放在,哪些问题是学生自己能读懂和预习后可以弄懂的,哪些问题是如果没有老师和资料的帮助,是永远无法弄懂的。由此可以看出“问题”的重要性。教师如何设计问题,能够引出学生的思考。这些问题能够让学生引发学生真正的思考进入文本。比如《背影》教学设计里面的这个问题:为什么是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而不是说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二年余了?这个问题带领学生不但能读出父爱,而且还能读出亲情,也会有风风雨雨的磨难,教给他们一个完整的人生体验,以及如何做一个始终站着的生活着的大写的人。
这里我特别喜欢设计当中的“读”的设计 :
读,再读,再读,在不断的读中发现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风筝》研讨课
同一篇内容,不同教师不同的切入点。这里选择了四个不同的《风筝》教学案例。
案例1.言说每个人的“风筝故事”。
这个教学案例,主要是通过语言建立一个“意义和情感场”,通过让学生每个学生回忆一件有“悔意”的童年往事,在回忆中突出当时的心理状态,通过引发出各自相通或相异的体验,来构架起一座沟通学生原初体验和文本体验的桥梁。这个教学设计重在体验,情感体验。
案例2.体验鲁迅的民族魂
这个教学设计的特点是借助背景材料,结合鲁迅的其他作品,找到适合学生理解和体验,这一文本文化意义的切入点,从而构架起学生理解和体验文本文化意义的桥梁。比如,这里提供的背景阅读材料有《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一件小事》,引用名人张梦阳等对鲁迅的评价,帮助学生找到理解鲁迅的切入点,有助于学生把阅读的感受重点放在鲁迅自我批判,自我反省的精神上。
这个教学案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引入大量的阅读材料,背景材料,语文的教学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特别是,有针对性的,围绕文本主题的阅读。
案例3.理解风筝的象征意义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也是鉴赏文学作品很重要的知识,没有“阅读的知识”,阅读只能是支离破碎的“肢解”。从导入“花语游戏”开始导入 ,知识铺垫古诗中“月亮”的象征意义,原来一种事物可以具有多种的象征意义。余光中《乡愁》的物象象征意义,原来一种感情可以借助多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来表达。在解读文本中风筝的象征意义,让每一个学生真实的说出阅读的最初体验。并给学生一个固定的句式,这个固定的句式用得特别的好,对学生语言表达的一种规范,也是为下面的教学作一个铺垫。最后阅读鲁迅的《药》,拓展“象征”阅读训练。通过同一手法创作的文章的阅读,通过一定感性的材料,以强化学生对象征的理解。
这个教学设计,我印象深刻的是:
1.不仅古诗文中有象征意义,小说也有象征意义,不可忽略象征 ,不可忽略隐喻。2.重视从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
案例4.把《风筝》看成是训练“阅读技能”的文本存在
这堂课的设计正在指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入手,训练他们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文本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领悟文章的多重主题。训练要点:通过对文中关键词语的分析,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领会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阅读时,必须从文章中找依据的能力。全文用几个大问题,回答时将这个问题转化为转化为几个小问题,从看电影导入:作家是如何与读者进行思想交流的,接下去是从初读课文,理解大意,然后是细读文本。
这个教学设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细读文本时,抓关键词的同时,不停的追问,这个追问真是问的太好了。
案例5.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
采用评注式阅读教学法,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认识。这里老师用了两个批注的示范例子 ,引导学生怎样批注,再是阅读几篇对鲁迅作品和人格方面的评价资料,然后他在文中找到与这些评价相一致的地方,然后再文中找出来进行批注,评注时要学会,利用这些资料中的重要信息。
这个案例我印象深刻的是:
让学生自己评注,因为评注是比较难的,所以在评注时提供例子和参考方法。
案例6.体验通过写作读《风筝》
写作即体验 ,写作即表达。文学创作的过程,也就是作者用整个身心体验人生社会自然的过程,写作的过程就是内化和重构,对作品理解的过程,写作的成果则是体验和理解的具体表达。老师课前发阅读材料《我的兄弟》,比较分析《风筝》和《我的兄弟》两个文章的异同,概括出扩写的一些方法,然后体验性写作。
这个案例我印象深刻的是:
1.还是借用了课外的阅读材料,看出阅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2.扩写训练,分为四个方面扩写的方式,四个连起来即成文。
三、教材资源的多角度开发——《藏羚羊跪拜》教学三例
案例1.这个设计的特点是在读课文深入学习时,用了固定的句式为话题切入点,“最感动我心的……”句式,这个设计在于引导学生一起逐步深入的掌握教材的内容,然后推荐课外相关读本,然后启发学生联想,举例子,说感受过的动物的情感,最后拓展迁移,然后是作业布置,作业布置也是阅读有关文章。
这个案例我印象深刻的是:
作业方式非常的好,有写信,有手操,由幻灯片和做网页,还有做一份探究性的报告。
案例2.展出的文本,感知文章内容时,要学生各抒己见,但必须从文中找出依据,在交流的时候插入片段的朗读,在读课文的时候呢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追问,在层层的追问中,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障碍点。然后以问题点拨学生思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然后选择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最后是拓展延伸和作业,拓展延伸,给大家提供一个说的机会,而且这个说的话题是递进式的。
这个设计,我印象最深的是:
最后一个话题设计:给你一个机会,你有什么话想对新教材的编者说说。
案例3创设情境讲故事,然后那是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自己讲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在其中。通过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指导,这个指导做得非常的好,有重点句子指导,有朗读指导,有亮点指导,接着是悟读内化,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这个设计,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基础,让每一个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加深对课文内容全面而深刻理解,深化对知识的建构。
这个案例印象深刻的是:学生的自读自悟设计,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同时进行恰当的针对性的指导。
四、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伊索寓言》差异性教学案例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方案,根据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出现的差异状态和差异发展状态,从内容到目标到进度的方法步骤等各个环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做到尊重差异,研究差异,缩小差异,实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这两个教学差异,我的感受是:
1.教师需要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学情,知道学生的喜好。2.更重要的是,在了解知道的基础上设计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实施。
这两点都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