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具备最好的人的禀性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为提纲,指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谦退守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幅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水,与物无争,谦下自处。所以老子讲,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时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时机能做到像水一样及时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动善时”;再配合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就永远没有过失了。
在中国古代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体道之物。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为水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里。苏轼也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
人性都是喜上厌下,谁都喜欢往上走,往高处行,争强好胜,谁也不愿意走下坡路,不愿意居于人下。而水性总是向下,平常无闻,展现谦和、柔顺、居下、不争的特性,永久保持它的本体,并不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是百折不挠、永远向前。
水总是保持他的本质,滋养万物、善利万物而不争,从高处往低处流,遇到低洼之地,用自己的身躯把低处填满,遇着强硬的石头,自然而然将其浸满淹没融为一体。例如:一个池塘在没有注入水之前,水不停的朝里流,当池塘的水注满后,水并不安于现状,而是又不断的开辟新的道路,奔向江河湖海,直至把江河湖海都填满了。
“水能向下方成海”,始终保持低调高效的精神,它无论是遇到沟壑、山川、暗礁,还是小溪、江河、湖海,九曲十八弯,坎坷也向前,经历一次次的曲折迂回,不停的奔向自己的目标,决不停止前进的步伐。
它总是在没有路的情况下而又开辟新的道路,无论何时何地始终保持它的本体不变,水的本质是滋养万物,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以柔克刚,水正是以它的道德与智慧才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