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写作书和写作课都强调:
不要过多使用形容词,甚至能不用形容词就不用形容词。
最初看到这句话,有些无法理解。
为什么不能用形容词?不用形容词形容那么一两下,岂不是干巴巴的了无生趣?还谈什么文笔?
比如说“天空”,多干巴啊!加个形容词“湛蓝的”,一下就有了色彩,画面感多好!
然而仔细思考,突然有点领悟。
记得小时候盲从世界名著,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本《高老头》。某天,兴致勃勃地打算利用午休时间通读,结果没几分钟就睡死过去。
为什么,因为开篇n页都是冗长的景物描写。笔触之细腻、描述之详实,绝对算得上极佳的作品。然而就是吸引不了人!
初时几段我还勉强能忍,再几段,眼皮越来越沉重、大脑越来越晕眩,文字在眼前舞蹈,下一刻直接昏了过去。
究其原因,大抵就是形容词太多。
比如一个美女,原本素净的面庞加乌黑的长发就很靓丽。但生怕吸引不了更多的眼球,于是涂脂抹粉、插红戴绿。
如果只是淡淡地涂抹一层,配上一两朵鲜花点睛,也算到位。
但偏偏喜欢一层层地涂上去,白得像吸血鬼,再插满一头鲜花,搞得我等看一眼即被亮瞎。美女?没看到。行走的花墙倒是有一树,款款而来,宛如村姑。
所以形容词这种如“花墙一般存在”的无根之词还是少用为好!
无论写什么,都实在一些、朴素一些。宁可干巴巴,起码主线清晰,轮廓分明。
加多了形容词,自我感觉倒是挺华丽,但要让读者从一堆又堆华丽的辞藻中找到重点,简直比登天还难。
于是读者点开来看一眼就兴趣全无,几秒便退出,连从文首快速拉到文末的力气也不想花。这种文章除了失败,还是失败。
既然不能用形容词,那用什么好?用名字和动词啊!
尽量让我们想形容的东西具象化、具体化,或者说得更白一些,就是尽量让我们想形容的东西有画面感。
比如我想形容一个人特别高,我要说这人高得像姚明一样。这就是用名词来形容,不仅简洁而且很有画面感。因为大家对姚明的高度都有概念,几个字就在大家心中勾勒出这个人在高度方面的特异属性。
又比如我想形容一个人胖,我要说这人胖得像二师兄(八戒)。多好,一句话解决所有问题,谁都能理解,完全不需要花墙一般让人审美疲劳的形容词!
千万要记住,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所有人的时间都非常有限,大家都想尽量利用碎片化的、极其有限的时间获得大量信息。如果你提供的文章充斥着一树又一树的花墙,刚开始可能还有那么几个人追捧你的文笔,慢慢的大家就只会对你敬而远之。
就像没人有耐心透过你邋遢的外表看出你优秀本质一样,也没人有耐心透过一树树花墙般的文字找到嵌合在其中的几颗珍珠!
文字表述越简洁,也就越有力、越抓人!
摘抄一段大牛王朔的文字:
“阿城,我的天,这可不是一般人。。。北京这地方几十年就要有一个人成精,这几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我极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国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
短短几行字,把阿城夸上了天,看着爽吗?太爽了!一个形容词都没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