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很长时间都尝不出肉的鲜美滋味来,说:真想不到音乐与舞蹈的美妙竞能达到这个境界。
《韶乐》:古代乐曲名。相传是舜时的乐舞。
孔子的音乐造诣很高,自己就弹的一手好琴,对音乐有非常深刻的领会,所以才能被《韶》乐打动。据《史记》记载,曾经跟鲁国的音乐家师襄子学习弹琴,弹了一段时间后,竞能悟到曲子的作者是周文王写的《文王操》,让师襄子叹服不已。
不过话说回来,并非是孔子通神可以无中生有空穴来风,而是从古至今无论东方西方,作曲是有传承有定式的,对于内行来讲,哪怕只有音乐没有歌词,也能听出曲子所表达的情绪和意义来,只是外行不知道而已。孔子虽然是庶出,但毕竟是贵族的身份,打小耳濡目染应该受过音乐的薰陶,要不何来的“礼乐治天下”?
我们经常被一些听不懂歌词的曲子旋律所打动,道理就在这儿。有人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抽像的才是世界的。
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问:我们老师会帮助卫君做事情吗?子贡说:好的,我去问问先生。
进去向孔子说:您觉得伯夷和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那是古代的贤人啊。子贡又问:那他们对自己的选择有怨悔吗?孔子答道:他们追求仁德,也得到了仁德,他们有什么可怨悔的呢?
子贡出来对冉求说:先生肯定不会帮助卫君做事情的。
解释一下:子贡凭寥寥数语是怎么判断出孔子不肯为卫君做事情的?
这里的卫君是卫灵公的孙子卫出公。卫出公的父亲当时逃到了晋国,晋国正打算送他父亲回来搞乱卫国从中谋利。卫国正在派兵抵抗,学生们就猜测孔子会不会帮卫出公。
这事有点敏感,所以子贡也不好直接问,就绕个弯子,拿伯夷、叔齐之事来套路一下。
此刻卫国父子争位,跟伯夷、叔齐的推位让国的(就是让着对方谁也不肯做国君)形成鲜明对比。然后孔子说求仁得仁,子贡当然马上明白了,以孔子的价值取向是不可能参与这种事情的。
“求仁得仁”这个成语就来自这一次师生对话。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粗茶淡饭粮,喝着井水,弯着胳膊肘当枕头睡觉,我也能自得其乐。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财富和地位,对我而言就像天空中飘散的浮云一样。
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说:如果能多给我几年时间,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再学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的过失了。
孔子确实学过《易经》,有个成语叫“韦编三绝”,说的就是孔子读《易经》时翻来覆去,不知道读了多少次,把串竹简的绳子都弄断了好多次。
2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