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义务教育惠及高中,为什么不提倡十二年义务教育?如果财力做得到的话——基于时间成本的考虑
幼儿园之后,大学之前的十二年寒窗苦读,有多少考试的关隘阻隔了教室和操场、琴房、画室、田野……有这么多的考试,必须进行相应的训练。然而,真的需要这么多考试吗?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为什么不能减少呢?因为有小升初、初升高、高考改变命运这样的逻辑链条。经过高考的人会发现,读名校确实能遇见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在机会面前,背后的资本往往是决定谁走谁留的关键一票。资本差异这个问题既然无法回避,那么只能改变规则,寻求更大的公平效益。把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术教育的接驳环节简化为申请为主,保送、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弱化“一考定终身”。
目前,我国实施的义务教育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法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义务教育法》通篇没有提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如何分配,换言之,没有明确规定该九年包含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只是依惯例如此。那么,是否可以将这有教育财政补贴的九年效益最大化,完成小、初、高教育?
从高考往回看,小、初、高教育一切都是为了上大学而磨练考试技能,而这种技能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需要使用的确是少数,那么从应试教育的层面可以存在删减内容的可能。
从义务教育的目的来看,“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其主要作用应该是提高平均受教育程度,兼顾专业人才选拔培养。
从这两个维度看,把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看作“基础教育”并不为过。将基础教育与义务教育整合,为下阶段的职业教育、学术教育培养输送更年期、更高“学历”的学生,需要进行若干调整。
1.体系调整。将基础教育与义务教育整合,不是简单的财政补贴的覆盖,而是对教学流程的简化再造,最显著的特征是取消小升初、初升高的考试,降低应试教育的比重,意味着素质教育成分的提升,各学校师资力量差异可通过轮岗来弱化。基础教育之后衔接的“大学”分为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新生入学年龄从18岁降至16岁,毕业年龄降至20岁,可为社会提供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轻蓝领、白领。
2.教学内容。既然取消了升学对课程种类、学习内容、考察方法进行调整,完成基础教育教材编写的体系化、逻辑化,做到扎实基础、突出重点、兼顾特色。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顺位重新排列,并降低难度与课业负担,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育。增加艺术鉴赏、礼仪修养、乐器演奏等课程,把“兴趣班”的东西纳入学校课堂,让兴趣决定“兴趣”。
3.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的地区性差异,导致农村、偏远山区教育落后,薪酬待遇、晋升渠道、发展规划的考虑,民办老师、支教老师难以支撑。可引入志愿教师机制,将每年的大学毕业生的实习(一年)和新录入的公务员(一年至三年),经培训后分派到偏远学校支援教育,其间组织关系、待遇不变,视为基层工作经验,作为考研、升职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