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不怕失败,就怕不爱自己”
丨韵颊丨
1
从2016年6月9日走出高考考场的那一刻起,我就是一个即将迈入大学的身份了,等成绩,找大学,填志愿,一步一步都是按部就班来的。
大一都快要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好像自己当时都没有真正地仔细筛选过大学,你为什么选这所学校,选这门专业,好像一直都是父母的意愿,并不是在推卸责任,只是在当下那种不知道选择什么学校、看不清未来在何方的迷茫里,你很容易就被牵着鼻子走。
不止一次和室友吐槽过所读的大学:
“真的好小啊!站在可名湖边环绕四周转一圈就能将所有的学校建筑尽收眼底,这大学堪比人家学校的一个不知名的分院”,
“图书馆目前还在建造中,现有的不过是个两层高的图书室罢了”,
“食堂的菜根本变不出什么花样”。
我们真的都觉得还不如当初填志愿时选择外省的一所二本大学,可是回过神来发现,抱怨并不顶什么用,于是乖乖地上课,下课,赶作业。然后你就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是上完几门课就发现一天过去,过完周末就一个礼拜过去,4月过去了迎来5月,暑假很快就到了,2017年过了一大半了。
如果你还是在原地踏步,想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么当别人厚积薄发之时,你可能就会知道现实的残酷和自己的无奈了。
2
我们学校有两个校区,我正好是新校区的第三批学生,意味着2017年的6月正好是老校区的大四学长学姐们面临毕业之时,意味着那个校区的所有故事会成为历史,会成为他们日后回忆起来嘴角仍微扬的怀念。
我本来并不怎么了解,更不会去关注老校区的故事,只是看完那一篇登载在钱江晚报上的刷爆朋友圈的文章,也是润湿了眼眶。
食堂说:“以后一个人吃饭的时候,要想起我啊!”
寝室说:“以后没有我23点关门禁了,但要记得早点回家!”
图书馆说:“以后没有大家一起伏案学习了,但要相信天道酬勤!”
杭商说,“以后......就要靠你自己了!"
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虽然离毕业还远,但是也很害怕这终将降临的一天,我想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学校抱有一种依恋的情结,是那种只许自己碎碎念也不愿让人家批评的维护意识,是会包容她的好或坏,并真心希望她发展的越来越好的愿景。真的,谁不是呢?
我为什么说大学四年是一个投资自己的过程呢?投资,意味着要在自己的身上花更多心思,意味着改变,意味着更新,是一个不断让自己变好、变强大的过程。
十二年的寒窗,我们满怀憧憬来到大学,却发现在大学里人与人的差距在一天天地不断拉大。有的人逃课,熬夜打游戏导致白天昏昏欲睡,挂科一大堆索性不学,抱着消极又无所谓的态度陷入恶性循环混过四年,结果在社会上拥有的也只有形同虚设的一纸文凭。但就是有你不知道的另一批人的存在,他们默默无闻地整天泡在图书馆,一个月十几本书的阅读量,一年下来就是几百本书,他们可以长久的坚持一个好习惯,比如夜跑,比如早睡早起,比如每天睡前都列出一张明天要完成的事务清单,完成一项就划掉一项。
总结看来,第二类人就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在充实自己,我想没有体验过充实感的人的一生是很可怕的,他会由此没有心灵寄托,一直无所事事,像无头苍蝇般连自己前行的方向都找不到。
3
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都有被教导过在大学里学习的更大程度上的不是知识,而是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一种能快速学会一项新技能的能力。知识是无穷尽的,信息化时代是应该讲求终身学习的,但是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在多年自主学习的经历里试着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不管你踏入多么陌生的领域,你的学习能力就会凸显出来,也会达到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前不久和室友作为大一的学生去听了面向毕业生实习找工作的讲座,庆幸我们提前被打了就业方面的预防针。老师认为“工作=必然+偶然”,而你要做的就是修炼你的必然,抓紧你的偶然!顾名思义,必然就是你所学专业知识的扎实程度以及你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程度,是主观因素,而偶然意味着就业机会是不可控的,是客观因素。
就像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你的必然修炼得足够好,你的偶然还会远吗?难怪机会常常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4
大一刚进来的时候,似乎每个人都渴望收获一份爱情,遇到那个他,可现在猛然间觉得真的不必过于着急,你还是让自己足够优秀了以后再去遇到那个足够优秀的他吧。我不是拆散情侣,棒打鸳鸯,这些话只是说给那些因为寂寞,因为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个有了伴侣于是自己也随便找一异性的人听的。
爱情的美好就在于双方是一起成长,一起学习进步的过程,而不是任何一方被束缚住,任何一方缺失了个人空间。两个独立的个体在一起更是相互尊重的结果。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都可抛。
人生有几个可以这样青春靓丽正能量满满的四年?
丨End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