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康熙大帝》150万字,感觉有点局促,但也留下了很多人物形象。康熙之外,伍次友、魏东亭、索额图、明珠、周培公、高士奇、陈潢、古飞扬、少年张廷玉……即使身边的侍卫随从如穆子旭、犟驴子狼曋,仍让人印象深刻。
康熙,8岁即位,14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是一个文韬武略至伟的千古一帝。他平生有三大志向:翦除鳌拜、削掉三藩、疏浚漕运,一统天下百姓安。
随着索尼的离世,顺治帝留下的局面,可谓烂如泥沼。鳌拜自恃辅佐大臣,开始独断擅权,金殿肆意咆哮,圈地明目张胆,以其图谋弑君而自立。
苏轼云:“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康熙,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深谋远虑。可谓河汉盼晏清。面对鳌拜的自负,他暗地里拜儒学大师伍次友为师,增帝王之道,另一方面斗鸡耍猴,逛街嬉闹麻痹鳌拜,最终擒下鳌拜,为以后的文治武功打下坚实基础,也奠定了战胜未来困难的信心。
我想时至今日,帝制已然不存,因此无从学习康熙的皇帝如何当的,但学习其做人,还是很有价值的。
识人。以诚信待人。
康熙会看到一个人的闪光点,而不受其缺点的影响,扬长避短是康熙识人的原则。虽然我们普通人可能终其一生也不会需要识别人用别人的本领,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一次又一次地获得他人的相助。还记得吴应熊的贴身侍卫皇甫保柱,在金殿行刺康熙,被魏东亭们拿下后,康熙立时放人,说:“觉得危难的事不要办,不是必要的是,也不要报,有急事寻魏东亭。”一个人,能为下属考虑至此的人,怎能不得人心?言语间的那份心心相印,保柱泪湿当场,魏东亭们也不觉感动。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真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当康熙被骗至西街,保柱挺身而出,救出康熙,而自己却无法释怀家姐对家庭变故的凄厉质问。在这广袤的天地之间,保柱的忠心和孝道无处安放,于是刎颈而亡。与康熙相比,吴应熊,这个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绝不是良主。他将“慎独”这两字演绎地炉火纯青,但总是拘囿于一宇,无法做到交心。还记得第三部中,康熙亲征葛尔丹,却因索额图试图谋逆,粮草不发,每日每人仅供一餐。然后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皇帝而特立独行,而是选择了和将士们同甘共苦。铮铮铁骨帝王相,力拔山兮气盖世。
勤奋。以精益求精。
康熙深夜批阅奏章,今日事今日毕。几十年如一日。作为一个作拥万里河山的帝王,康熙这种拼命精神是他人不能及的。康熙对新知识的渴求,钻研,令人惭愧。他对西方科学的学习开了国人的先河,对数学的精进,更是无人能敌。(有一段原文,待补充。)
除此之外,个人觉得二月河(原名凌解放)在此部小说情节的构思上,没有紧张到令人窒息的感觉,哪怕在太和殿智斗鳌拜命悬一线时,语言的运用和场面的叙述,还是平缓而的。这一点影视表现得更加血脉喷张。
另外我也疑惑的是很多人物的出场隆重而深得很多笔墨篇幅,结尾总是蝇营狗苟,伴君如伴虎,一朝臣子勿生贰心。想来明珠和索额图的跌落,都是这种缘由。明珠一味贪婪,买官进爵,无所不用其极,被他暗算的人不计其数,伍次友与苏麻喇姑,周培公与阿锁……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明珠。而索额图更是妄想将康熙囚禁在西征的途中,扶太子胤礽即位。可是也不想想当时的康熙才几岁?35岁而已,怎么能生这种狼子野心?
或许,做人纯粹一点,索额图和明珠都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