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在吗”这两个字有许多猜测,尤其对方是不常聊天的列表好友。
因为…不会是什么值得一个成年人高兴的消息,这个时候就庆幸微信没有消息已读的功能——好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再回复。
要面过的人和事太多或许是成年人不喜“不速之客”的原因吧。
反正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偏见活着,无论这种偏见符不符合社会道德。所以其实一开始我们都是站在已有的偏见里看待遇到人和事的。
比方说,一个人问你附近一家大药房有没有某一种药,那么你不是药店的员工,也没认识的人,也不曾接触过这种药。但是这家药房离你近啊。很自然的联想,是找你帮忙买药的。那么无论天气是晴天、雨天、刮不刮风、修不修路,你都要亲自去一趟。在你问过价格后告知你等一下,原来是给家人打电话询问,结果是暂不用买。那么这一趟就只得到了微信消息里的一句谢谢。接着仍然要被问,需要的时候可以再找你吗?―一这不就是给自己找不开心吗?
所以说嘛,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在人们都习惯打字交流的时代,你的逻辑很可能就代表了你的态度。做事情的人不是你,不要枉想几句话、几个字就可以解决你的问题。成年人打交道也不全都是利益关系,但起码要尊重别人的时间。
没有快乐的生活,只有累的生活和不那么累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