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
前些天中午,才公司与同事聊到“二月二剃龙头”这个事。
“周一可以去剪发了……”
“哦,对,那天龙抬头。”
随后聊到了一个小品,大抵说的就是外甥向舅舅拜年索要红包无果,忽然拿出剪刀表示要自剪头发,舅舅就立马拿出了,自己用同样的方式在舅舅那要来的红包……
“我有2个舅舅,同时是十几个人的舅舅。”
“那你好可怜……”
“理发与舅舅什么关系?为何死的是舅舅不是别人?”
“不知道呀?难道是因为押韵?”
这两件怎么看都是完全不相干的事,为何联系在一起,还流传了这么久,许多人深信不疑呢?好奇心一下子浓烈了起来。
随手度娘:民国时的《掖县志》卷二《风俗》里有这么一段记载:“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所以这事的起源很明白:满清入关,强行要求汉民剃发留辫。汉民心怀故国,于是在正月相约都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称为思旧。因为谐音变化,思旧成了死舅。
一场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剃头闹剧至今未结。其实类似的“传承”还有很多:小时候家里人说初一不能用刀,不能吃荤,不能扫地,不能……
很多事情,我们不懂为什么。或者说,我们也不怎么相信,但是当大家都在不断重复地这么说的时候,我们却又信了,就算不信,也都照着做了。
正在纠结的时候,想起青山资本副总裁李倩老师在品牌训练营上说过,学习,要多从身边的事情结合书上的知识点去思考。
那么这件事,是否也可以从品牌建立的角度去思考呢?第一时间想起的是建立品牌认知理论所说的:品牌认知是通过不断展示从而提高品牌熟悉程度来创建的。通俗点说,就是我们常说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类似“正月理发死舅舅”这样看上去没有逻辑的习俗或传言,却被一代代地“传承”,我们不断接收这些信息,就固化了“正月不能理发”这样的一个认知。
正月不能理发,那什么时候理呢?于是,“二月二剃龙头”这一说法就更顺理成章,有更好的寓意了。不断接收这样的信息,从而达到了,"重复加深品牌再认,提高品牌回忆”的作用。
于是“二月二龙抬头”就这样慢慢成为了一个节日品牌,理发店的“狂欢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