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国内首份《中国城市阅读指数研究报告》显示,随着手机等阅读介质的兴起,阅读外延明显扩大,网民阅读的第一途径是手机。从报告中的“网民阅读指数”来看,手机作为新兴移动阅读方式,影响力已远超纸质书,甚至电脑。
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爆炸,需要什么信息的话,与其花一两周时间读完一本书,不如互联网上浏览一个小时,或者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可以了解全世界范围内其他人的想法,互相交换信息。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坐下来认真读一本书,我们又该如何读书呢?
《深阅读》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日本作家斋藤孝在这本书里,告诉了我们网络时代为何更要重视阅读,如何读书才能把书中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血肉。
一、网络时代为何更要重视阅读。#####
不能只依赖网络信息。如果读者自身修养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在此基础上妥善获取平均水平的网络信息,作为判断的参考,自然毫无问题。但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换句话说,要想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得先确保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达到足够的深度。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的目的本就是深化思想,升华精神。
不读书会渐渐变成“信息弱者”。在互联网时代,一部手机能随时看动画片、听音乐、玩游戏、发表意见、公开演奏,其好玩程度,是任何媒体、玩具比不了的。人们更不愿意做读书这样麻烦的事了。久而久之,知识会越来越有限,精神也会浅薄、脆弱。倘若不强化读书意识,会渐渐变成“信息弱者”。
二、持续读书的五个习惯。#####
建议“自问自思”。在读书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养成边提问边思考的习惯,从而通过解决问题积累自身经验。
光用眼睛看字不叫读书。作者建议读者重新审视“朗读”的好处,通过出声读,让语言沁入身体。建议父母要念书给孩子听。
光有书架就能变聪明。书架如同自己的记忆装置,目光掠过书架,就能回忆起书中内容、相关话题或者是阅读时的自己。作者还建议读者“以藏书千册为目标”。
“一天一本”——最简单的读书方法。“不是读的快就好”,阅读要讲究质量。但对于小说,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可以只读对话。作者还告诉读者“难懂部分跳读”,设定自己的“读书时间”以及“随时随地读书”的经验。
“输出”使书称为自身血肉。通过复述书的内容法、举办读书会法以及活用“映射交流”法,将读到的书中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血肉。
三、“十倍增强读书力的技法”。#####
通过“转换阅读”,将内容融入自身。与伟人、贤人共享视角,将自己的经验融入阅读,将书中内容自由地融入自身。
寻找自己的“f”。“f”指的是输出时添加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讲诉时,将选择该部分的理由和自己的有趣经历结合起来。
通过“师事”阅读,沉浸在“宗师”的世界里。在阅读的世界里,尊某人为“师”,但并不是神话这个人,从而让自己更好地学习和提高。在书的世界里,可以同时拥有多位“师父”。
增强亲切感的“吐槽阅读”。对书中的信息逐一唱反调,理解对方的同时,敏锐地严加追问。这种方法促使人的大脑记住书中的内容,记住当时的情绪,增强人的记忆力。
瞬间偶遇也不错过的“一生一次阅读”。与书的相遇,也是一种缘分。经历过一千次缘分的相遇时,你会觉得“不读书的人生是难以想象的”。
“安定剂阅读”“兴奋剂阅读”是“百药之长”。前者指追求内心安定的作品,如心理学的书。后者指能体验震惊、兴奋等刺激情绪的书,如推理小说。
“标签阅读”的“品牌目标”。找到可能刺激自己求知欲的标签即可。
通过“据点阅读”汇集知识。这指的是读到一本好书,以此为据点,寻找其他相关的书阅读。。
一口气读完长篇小说的“快速阅读”。以每小时100页为目标,把握人物关系,只读对话部分。
“跳读”不为人知的优点。通过“跳读”,把握大概情节即可。这样可以加大阅读量,培养类推能力。
这本书除了告诉我们阅读的意义和教给我们如何培养阅读习惯和增强阅读技能的方法外,还为“聪明”这个词下了一个最好的定义,聪明不是只学习成绩好,而是只能够迅速抓住事物本质,确定优先顺序,配合自身能力做出判断,妥善选择如何行动的能力。
《深阅读》告诉我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能将书中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血肉,能提高判断力和行动力,我们才能变得越来越“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