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金句】
越被说“其实能做到”,越不好好学习。
自卑感能够刺激成长。
【精彩论述】
“这种“自卑感”,也就是认为自已不行的感觉,它并不是说自己真的不行,而是一种主观感觉。所以,不可以自己认为自己不行。”
“阿德勒说自卑感人人都有,它是‘对健康、正常的努力与成长的刺激’。正因为有自卑感,才会想要努力进步。不过,这不是从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的自卑感。”
“为了孩子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父母不能过于关注结果,重要的是让孩子下定决心超越现在的自己。因此,为了做到不过于关注结果而是更重视过程,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你很努力了!’之类的话。”
“找出某种理由来逃避课题,阿德勒称之为‘自卑情结’。认为自己无法取得好成绩来满足父母期待的孩子,就会想要找出某些理由来逃避课题。”
【个人感悟】
作者举到祖父从小给他说要上东京大学,让他在数学不够擅长的时候,会担心上不了东大,会有自卑的感觉。
所以这一章节重点围绕自卑来谈,我从中体会到以下三句话:
第一,自卑感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阿德勒说自卑感人人都有,它是“对健康、正常的努力与成长的刺激”。当然,作者特别提到不是从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的自卑感。
我其实更多的想到的比较中的自卑感,我们往往会因为样貌、财富、才华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欠缺会产生自卑。在这里,作者提到的自卑是自己课题的逃避。角度不一样,也就是我们如何面对自卑采取的行动不一样。比较中的自卑是自寻烦恼。自我逃避的自卑,会让我们看到自己存在不想逃避的想法,那样的就是对健康、正常的努力与成长的刺激。
第二,个人的自卑感是可以调整的。如果因为比较带来的自卑,那这样的自卑其实是可以调整的,就是让自己不要比较,觉察自己每日是否在比较。目前我就陷入了这样的比较中,每次我和孩子一起比赛,结果孩子就提醒我又在比了。我才恍然大悟,我的这种比较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营造自卑感的做法。对于自卑感我们的理解就是不比较,比较的自卑是自找的。
相反,不比较的情况下,孩子的自我逃避也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因为这个更多的是孩子的内心的独白。这个时候,就要用上作者的方法。父母不能过于关注结果,重要的是让孩子下定决心超越现在的自己。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你很努力了!’之类的话。
第三,给予孩子合适的期待。“父母期待越高,孩子就越会以“头脑不聪明,所以无法取得好成绩”之类的说辞为借口而放弃努力。”
我们都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越是自己没有达成的特别希望孩子能够达成。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有一次发了朋友圈,大概意思:“我对孩子的期望就是健康快乐,至于成绩看他自己吧,我现在看明白了反而特别轻松。”她自己也非常潇洒,经常外出旅游做微商。儿子和她的关系也非常融洽。现在想来,这就是没有过高期待,反而让孩子和自己都有了自己的空间。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孩子生病我们只想要健康,不管成绩;到了身体好了,我们就又希望好成绩了。这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核心还是要有课题意识,也要有合适的期待。